昨天看蔡老师《弟子规》到了34集,之前看蔡老师说到对孩子的教育,很多都出呼我意料之外,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常用的教育方法很多都是错的。
蔡老师之前说的一个故事,说司马光在剥橘子,因为不好剥,所以剥的很慢。后来有个仆妇教他方法,很快就能剥好一个,速度就快了很多。姐姐离开后回来,看到他剥了很多橘子,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怎么剥了这么多?”他回答说:“我自己学的。”这个时候他父亲来了,“请问大家他父亲怎么说呢?”——蔡老师也问观众。我心就想:孩子没法教啊,因为他又没犯错。大家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与我有同样想法的应该是大有人在。蔡老师继续往下讲:“他的父亲过来就说啊,一个人有多大的本事,就做多大的事,说多大的话。又说一句: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样让司马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剥这么多的橘子并不是我自己原有的本事,怎么可以说能剥这么多橘子是自己的本事呢,认识到自己错了就必须改,否则又增加一个错误。司马光从此一生都未再说谎。可见其父亲的教育是成功的,是对的。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司马光的父亲能认识孩子的问题所在,而我却不能呢?是因为现在的人对孩子的教育流于事情的表面及物资金钱,而非是对孩子的起心动念及道德品质及存心。所以司马光父亲看到了司马光的存心不对,就抓住机会对他进行教育,取得成功;而我们则认为孩子1.没有违法乱纪,2.没有伤害到自己和别人,3.就算他说了“我学的”,也是他听从别人的经验而学习所得,也没错;反而还会认为1.他一直都在帮自己做事,是个很勤快的孩子,2.中途也没离开,一直坚持,是个很有耐心的孩子,3.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是个能虚心好学的孩子,4.姐姐离开,他也没有离开,不会人云亦云,是个有主见的孩子,5.剥橘子期间没有三心二意,是个做事认真专心的孩子。这么好的孩子不是该好好表扬一下吗?怎么就还要批评?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的分析?为什么司马光父亲和我看到的分析的不一样呢?是因为司马光父亲看到事情的原因,我看到的是事情的结果,这是目前我国孩子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父母老师没有认识到我们对孩子教育问题出在了哪里,是因为我们总是抓着事情的结果来说问题,就如一棵该开花结果的树没有开花结果,我们总去揪着为什么不开花结果来说,而不是去问问根:是不是营养不良,是不是水份不足,是不是土壤不适。
正因为我的教育原则错了,以至于在我眼里这么多有点的孩子,却错了!错在他一霎那的起心动念!是的,这孩子确实有很多优点,但是在他说“是我学的这句话”时,他的起心动念却是为了向姐姐炫耀,炫耀他剥橘子比姐姐快,炫耀他剥橘子又了好办法,炫耀他能在姐姐离开的时间里剥了这么多橘子,进而想让姐姐佩服他。这种起心动念是一种长养虚荣心的念头,如果不制止不改正,孩子就会因为这次的说法长养虚荣心,以后一个是容易经常说谎,二个是爱慕虚荣。
如果司马光是养在我的名下,就这么让我不小心给养废了,想想该是多么后怕的事。所以身为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道德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就要抛开事物的表层,深入挖掘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要了解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就要多陪伴孩子,去做一个懂孩子心的父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