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人以及一起修行的很多人来说,还是很容易被一些事情影响心情的。
例如:出门前与家人拌了几句嘴,然后带着生气出门。你会发现你的一天都不怎么顺利。
例如:周末难得早起去菜市场买点菜回家犒劳一下自己一周的辛苦付出,结果被小贩给坑了。不是缺斤少两,就是故意用坏果添称。然后一整天愉快的心情就被破坏了,满心喜悦计划的周末安排也泡汤了。会骂小贩缺德,会诅咒小贩发生…不好的事情。
很多人其实意识不到自己在生气,会心情烦闷,不愿搭理人,只想一个人待着。在这种情绪中消耗好多时间,直到情绪散了,或者发生什么好的事情压过那件事产生的情绪。所以情绪都是此消彼长的。
很多人会用回忆愉快的事情压过烦躁的情绪。例如回忆美好的时光。然而这并不能治本,只是一时的缓解,再遇到一点可以触发的因素就马上陷入对不好的事情回忆中,再次打开不良情绪。而第二次打开不良情绪多半都会伴有抱怨怨恨等比刚开始发生时更大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很难被压制,只能自己慢慢抱怨累了,不去想了,但情绪还在,随着时间去淡化。
当第三次触及时,基本内心里已经没有多少情绪,口头上会有口无心的或抱怨或诅咒几句。
情绪对于大多数人很难控制,更别提去掌控。人们都倾向于好的情绪,所以出现了各种打鸡血,如早晨分享、晚安分享等,都是在提高积极的情绪,压制住不良的情绪,进而让工作变的更积极,态度更好,效率更高,创收更好。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不好的情绪一直被压制,当达到临界值时,人就崩溃了。好一点的,大哭一场。坏的,抑郁甚至轻生。
所以心理师职业现在越来越多,心理师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情绪梳理。梳理现在的情绪,梳理过去好多年潜藏在心底的情绪。情绪会日积月累,小时候不好的情绪发泄不出的情绪会一直藏着,影响你整个一生。所以有些人用好多年治愈童年。更多的人是治愈不了,然后带着情绪传播给下一代。
举个例子:例如不自信。你怎么不如某某,学习不如他,长的好看要比过他吧,可你真无能,白瞎了父母这么好看的颜值。而根源可能来自上一代甚至上几代人。他们认为只有与别人比较,显示出你的不如别人才能更努力。
事实是这样吗?
自卑的人化再精致的妆让自己好看,可骨子里自卑时时表现出的不自信让自己唯唯诺诺,唯唯诺诺的表现就是标准的没有气质。不好挺胸抬头嘛,这样别人怎么看到你的美,你还是不美的。所以自卑的人再漂亮也是不美的。
重新回到问题的根源:几代人,中间出过几个厉害的人吗?没有!意识不到自己被荼毒然后继续以为了你好的目的继续荼毒下一代,这是最悲哀的。而中国的孝道文化就是要听话,听妈妈的话,听爸爸的话,听爷爷奶奶的话,听外公外婆的话,听叔叔大爷舅舅姑父的话,听姨妈舅妈姑姑伯娘婶婶的话,总之就是听长辈的话,长辈说什么要听什么,说什么要做什么,否则一个不孝的帽子扣给你——你不孝,在到处宣扬一下,收到的就是周围人鄙夷的目光,你永远也抬不起头了。
这种自卑感加上被孝文化压的喘不上气,可能反抗过,但不是一两个这样,而是几乎所有人都这样,所以你也这样吧,这样活着也挺好。
现代是个好社会,自卑随同不再可取,不再是主流文化。可观念难改,很多人成年后更需要治愈童年。
什么是主流文化?自信随同,和而不同。会在以后的文章详细讲解。
继续说情绪!
情绪产生于外因,但解决要从内解决。
首先要意识到有情绪,然后找到触发情绪的外因是什么。找到生气原因后,问自己能解决这个因吗?如果能解决,当下就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从内反观。
既然发生了,如果继续会带来什么结果。
没有结果,然后情绪变糟,态度变差,还要压制着,因为没人爱听吐槽。
一天浑浑噩噩,可能迟到,工作可能出错等等,这是不好的情绪带来的恶果。想明白了,那么还生气吗?
小贩坑你,值得你生他气吗?他有多大脸让你影响心情影响工作影响家庭。
与家人拌嘴,值得生气吗?凡是生活在你身边愿意照顾你的家人都值得被感恩。成年了,父母没有天然的义务在你成年还照顾你的生活。
不把别人对你的爱当成理所应当,不要试图改变家人的观念,就不会有情绪。
最后,对于修行的人,坏的情绪我们很容易察觉,但好的情绪呢?我们是不是沉浸其中。
觉察到好的情绪,然后抚平情绪,更是修行人该做的。可以笑可以哭可以骂,嬉笑怒骂要与环境合一,但没有情绪才不会起心动念,才没有因果。
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