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杯热咖啡
已经两天没写了,不是不想写,实在是没学习,不敢乱写。
《学习强国》慕课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心理学与生活》南京大学陈昌凯教授的讲解通俗易懂,今天学习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共情是最美的心理能力 ,是我们学会与他人连接的途径和方式。
同学向我求助:孩子不想学习,不想写作业,不让他问一切的问题。一问考多少分,回答:不知道!二问作业是什么,不耐烦:不知道!三问书本呢,摔门而去!他的苦恼是:不说不负责,说多了又怕孩子跑了。
刚好,我和孩子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原来在一个单位,还算熟悉,打听了一下情况,说是厌学。然后我在想,是不是孩子想要学习,遇到无法突破的瓶颈了?先见见孩子再说吧,医生看病还要望闻问切呢!
同学和孩子商量一下,孩子愿意和我沟通的情况下,我们见面了。
环境不错,清静!
从哪谈起呢?我在想。
“我和你们老师挺熟的。”我试探着开口,打破沉默。
他抬抬头,算是回应。
“咱做两道题吧,想不想做?”我又问 。
点点头。
开头还算顺利,没有拒绝我。
做了两道计算题,还不错,比我想像的好,计算能力还好,有基础。
“眼睛近视吗?”
“不近视!”依然无所谓的态度。
“那你的选择就比别人大了,比如军校。”
“不想上,太累!”
原来是被父母宠坏的孩子!怕苦怕累,溺爱惹的祸呀。
“基础还不错,你们班是尖刀班?”
点点头,可能感受到我没恶意。
“你爸没少下功夫吧,你们班可不好进呀?”
怕“我知道他想干嘛,但是同学太优秀了,我跟不上又能怎么办?”
“学习不是为了前途,而是为了和周围的人更好的相处,让周围的人可以和你舒服的相处,同意吗?”
“好像很有哲理的一句话,读书是为了能和别人更好的沟通,这个也是我从一位长者那儿听到的一句话,感觉挺有道理 。就像你们班的情况,你和别人不能很好的沟通,是不是有隔膜?你们的共同点、兴趣的点是不是不多?解决的办法是和努力学习,缩小差距 。你觉得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
孩子陷入沉思。观察孩子的微表情,
我想他是听进去一些吧,但愿可以帮到他。
过了两天,他爸爸给我打电话,诉说孩子的变化:不再一觉睡到十二点了,愿意把书拿出来了等等。
我告诉他:孩子需要共情,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示孩子应该如何,走近孩子,缩小和孩子的距离很重要。
生活需要热咖啡,每个人都需要阳光和雨露。一味的指责和批评,会把这类孩子越听越远 ,温暖每一个孩子,带着他们奔向远方,是不是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