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途中,十字路口停下车等红灯,突然“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几个字莫名撞入我的脑海。写下这个题目之时,着实有些许的无奈。一个教语文的老师,一个自己上学自诩为在语文学习上稍具天分的人,一个自从高中二年级之后就基本上在语文课上不学语文而学其他学科,但成绩依然不错的人,一个从教以来,开动脑子,自己总结归纳了不少语文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的人……竟然有如此想法,不说滑天下之大稽,也是令人哂笑不已。
如果我敢在教室里做个无记名调查――“你最喜欢的学科”,我相信,除个别真正对语文情有独钟的学生,以及还能看我这张老脸,不至于让我太过尴尬的好心肠学生之外,恐怕不会有太多学生会让自己填写“语文”学科。而如果你问“你最喜欢的老师或你最喜欢听的课”此类问题,我想“语文”恐怕还会是有较高的得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曾几何时,它一度深深地困扰着我。而我想说,这就是语文学科所面临的困境,真是伤不起呀!
究其原因,我想最有可能的是“成就感”。原本(课改前)通过读读背背、抄抄写写,虽然常被人骂效率低下,死记硬背,但总算还能勉强凑个小康水平的分数,尽管不高,但总能混个肚圆,面子上也还过去,所以总有一部分学生舍生忘死,花大气力来学学这个让人恨又让人爱的学科。可现在用这种方法早已不能达到当初的水准,甚至靠单纯的抄背,不仅不能得到安慰自己的分数,甚至有可能远远低于自己的预期。那还有谁愿意做个冤大头,花费了巨量时间资本,却换不来相应的报酬。更何况还有数学、英语等学科虎视眈眈,三五分钟解道题,七八分钟做篇阅读,效果明显,成绩显著,它们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又能让学生得到心理满足。两相比较,语文沦落天涯,就不难明白其中滋味了。
其二,怎一个“慢”字了得。慢工出细活,积淀越深,素养愈高。这是我们常聊以安慰自己的话语。譬如中式大餐之与洋快餐,大家都说中式大餐好吃,可如若街头走走看看,我们不难发现,到饭点了,哪的人多?快餐店哪。为嘛?快、便宜(也不一定)、品种多、门类全……但我想,最关键的可能是“快”,快吃快走,还能在上班前挤时间做点诸如逛街之类的事,而如果在酒店呢?点菜,等、再等,终于菜上齐了,好不容易吃完了,上班时间也到了。
语文学习不亦是如此吗?积累字词,不只要会读、还得能写,不仅能写,还得知道它的含义;积累优美句子,背十个八个,就相当于口渴之人给他一滴水,哪够?好不容易记得足够多了,还得会用,还得用得恰如其分。天老爷,我一天满打满算就那么点时间,光语文作业想把它做得扎实,得花多少时间?!例如预习,读一篇课文,至少得5分钟吧,还得再运动脑子,思考一些诸如内容、人物、主题之类的问题,少说也得5分钟吧,字词要不要识记,优美词句要不要摘抄,算15分钟吧;每天读15分钟书吧,只去读有用吗?要不要思考下,要不要做下批注,5分钟够吗?亲,算下,已经需要多长时间了?至少45分钟了吧,今天进行课堂学习了,不要做点巩固练习吗?当然,你可以把每项压缩,每天的语文作业量,我们也能很好的控制在10-20分钟,可有用吗?没用,但又没时间,你说怎么办?呵呵,凉拌吧!!
其三,我想平凡,不愿外显,行不?语文,我私底下认为,是所有学科中最不应该考试的学科。因为它强调的是素养的积淀,人文的滋涵。是需要用时间慢慢湿润、打磨的,来不得一丁点的急功近利。换而言之,我就想栖在湖边,倚着枯蔓,品着小茶,欣赏着别人笔下的文字,请问能不能允许我有不写作的冲动?能不能允许我静静地看花开花谢,别人的优秀?但成绩不一样,它一定是有比较的,于是就不太可能允许你静看花开,倚藤品茶。
语文中的景、人、情、事之间的关系,好多是依据语文学科正常教学理论进行的思考。听到一个故事:一位入选中学教材的作家讲自己文章中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说他自己创作之时,恰逢窗外下雨,于是入文,并不明白语文老师分析的种种妙用从何而来。另一个作家参加高考,语文得分尚不如绝大多数高中考生,于是大怒,斥责考试制度,斥责命题人,斥责当下的语文教学……听者众,思考也必然各有千秋,但我想说,凡事皆有理,如第一位作家,哪里去谈“恰逢”的问题,如若不是雨声、雨景触动了其写作时的灵感、情绪,如何想得入文,因而是并不是当时之景没有应得的作用,只是该作家未能深思而已;而第二位更是奇怪,你是作家你就可以考得优异成绩了?若按此论,经济学家是否均应是股神级仙人,政治家都应当总统了?是制度就会有考量,高考是制度,就会有考量,要考量就须有标准,方法和答案应是标准。
当然说了如此之多,并不是如此应是必然的。而是说,语文考试能不能更具人文性化的思索,少一些理性的逻辑分析。再加上命题人确有为展示自己才华而故布迷阵之人,个人以为使得当下考试未能真正测得学生的人文素养。
啰嗦了这么多,无非想要说“语文,想说爱你确实不容易”。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我们对“语文,说爱你稍微容易些”呢?
第一,活动是最好的催化剂。优悦课堂,优质、高效、悦纳――我的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科目前可以搞一些适宜年级和学校共同开发的活动项目。如下学期,我们决定恢复课前5分钟演讲会(故事会),以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内涵为主要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在班级开展读书分享交流会,也可以在全年级或全校进行读书分享交流会,可以模仿“百家讲坛”开展“小小百家讲堂”。如“汉字听写比赛”“成语接龙”等。活动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感。通过活动的参与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组织活动时应注意:提前量的准备要充分;活动的形式应灵活;活动的密度不宜多,宜精;活动的目的不为展示炫耀,只为提升兴趣,因而活动应在每学期的前半程进行。
第二,端正心态,静待花开。既然大家都知晓语文需要“慢工”,那就不妨摆正心态,让自己静下心来,平视孩子。语文的学习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反思校正,来不得一点急躁。于是读书可能是我们能够全面提升思维品质的不二法门。我的想法,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书籍,暂时可以不管它是哪个门类,只要孩子喜欢,愿意读,总比不喜欢读,不愿意读要强得多。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引导,通过亲子共读,通过与孩子交流阅读感受或分享对社会某一现象的看法,通过对历史故事或史料的探讨,达到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同时阅读、讨论、分享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着孩子的见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索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
同时我们又要学着尊重孩子,当他不愿意当一只树头鸟儿的时候,我们要允许他藏在窝里静静地观赏,然后适度引导,让孩子发现当他站在枝头,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天空,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时,孩子可能也愿意站出来表达自己。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慢慢地等、静静地陪、努力地帮。
第三,目的性要明,针对性可强。语文学习,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阅读写作,要想提升,我们的目的性、针对性一定要强,方法务必要准确实用,练习尽量精准。
譬如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要知道基础知识的知识点分为两部分:积累部分,包括字词的音、形、义,文学文化学识,成语的运用,古诗文的默写,名著阅读;运用部分,包括病句,仿写、词语辨析填空、信息概括、图表题、语言运用等。
那么如何有针对性的提高呢?对积累部分,我们既要读、背、记,通过测试找到错误或不会的知识,之后进行反复巩固(1天、7天、21天的间隔反复)。当然具体做题过程还要兼顾审题,即要通过对句子的审读,掌握句子的真正含义,明确答题的具体指向。
对于运用部分的成绩提高,其方法主要是:先要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内容,然后掌握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准确作答。如病句,我们要明白何为病句?语言表达过程中,出现的内容重复、成分残缺、修饰或限制不当、照应不当等问题,从而影响语言表达准确性的错误。解决方案是掌握几种常用的病句形式,用发现法解决常见的错误,像无主句(介宾短语不应该出现在主谓宾的位置),两面词出现,前后照应不一致(一个条件产生一个结果,二个条件产生两个结果),并列短语往往会出现语序、修饰、限制或构不成并列短语的错误,数量词易出现误用现象(表达的语义重复或减少类数量词不能用倍数等)……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属于运用、理解类。
那么练习提升的量定为多少算合适呢?个人以为,练习提升的过程应为:练习3-5个小题――对改答案――思考完善――再做3-5个题目验正思考的结果――再对改思考完善――再做3-5个题目验正思考的结果――再对改思考完善。至此若正确率较高,能达80%以上,练习结束。若正确率不高,也停止。隔两至三天,再重复上述练习过程,若正确率依然很高,此类练习可以不做,若正确率不高,则再次重复。总之,练习量不要大,但务必要有思考完善形成自己答题技巧的过程。
不知不觉间,已写下了许多文字,不知道,你是否产生了一点“语文,爱你也容易”的感觉?如有,是我有荣幸;若无,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以上所述,仅为一家之言,若有不妥之处,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