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记忆坚定理想信念感恩幸福生活
——赴西柏坡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与江西井冈山、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并称为中国革命五大圣地。1948年5月26日至1949年3月23日,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了全中国。故有“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
2018年7月1日,在建党97周年之际,有幸和单位同事一起走进革命圣地西柏坡,回到共和国的出发点,眺望新中国成立前夕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重新聆听毛主席“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教导,寻找继续前行的力量。
西柏坡是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由战略防御迅速转变为战略进攻,直至夺取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一站。共产党人从1947年3月18日放弃延安,到1949年1月31日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仅仅不到两年。周恩来总理说:“身在西柏坡的党中央,一不发人,二不发粮,三不发枪,只是天天发电报,就这样把国民党打败了。”多少年来,老百姓也一直传唱着“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歌颂我们党的胜利。
通过这次走进西柏坡,触摸那段历史,我们更深刻的感到,我们共产党人在国共内战中的胜利,是更先进的世界观和更坚定有力的理想的胜利,是我们共产党人关于民族富强的信仰、关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信仰的胜利。
在李家庄中央统战部旧址,我看到一份新政府组成人员名单。里边有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何香凝、章乃器、黄炎培、罗隆基、章伯钧等等几十位民主人士和党外人士,他们都是在当时留学欧美,受过最高等教育,衣食无忧,广受尊重的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为什么他们要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放弃国民党许诺的高官厚禄,千里迢迢、历经艰难、奔赴西柏坡这样的穷乡僻壤,与共产党人并肩战斗,以政治协商的方式缔造共和国,并且在以后的岁月里与共产党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为什么千千万万个像戎冠秀一样的农村妇女,在缺衣少粮的战争年代,愿意整日奔忙,救护伤员、积极筹粮,为子弟兵做衣做鞋,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我们共产党人能组织500多万民工向前线运送弹药、筹运粮食,向后方转运伤员?为什么人民群众捐出的88万辆手推车一字排开,能从南京的总统府排到北京的天安门?连陈毅元帅都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西柏坡毛主席旧址前;在当年毛主席把梨子摘下来一颗不少的还给老乡的那棵梨树下;在中央军委旧址那个一个科室只能分到一张桌子,三张桌子组成中央军委指挥部的门前;我想,我找到了为什么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人能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的答案。因为身为一党主席,以身作则,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把关乎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上。因为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这群理想主义者都是极富智慧和勇气的人。在庸俗的人们看来,他们常常像是“傻子”。不在乎个人得失,不在乎名利地位,甚至不在乎个人生死。他们关心的只有“理想”二字。他们的理想是民族富强,是实现共产主义,是在八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能结束山河破碎,骨肉相残的局面,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只要有利于理想的实现,一定会服从命令听指挥、克服困难赢取胜利。这样的“傻子”凑成一波,自然攻无不克。
反观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共产党能把间谍派给傅作义当秘书,比蒋介石先拿到傅作义的作战计划。国民党军队底层士兵当兵吃粮、欺压百姓;中层军官惜命自保,阳奉阴违;封疆大吏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国务大员则忙着苦心经营,把美援搬回自己的帐下;难怪国民党被俘的中将黄维在参观西柏坡后感慨地说:“国民党必败,蒋介石必败”。(转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