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有句话,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用在贝多芬身上再恰切不过。
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我们应该感激伟大传记作家罗曼·罗兰,是他把一位命运强者和伟大灵魂,通过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贝多芬传》里,读者不仅能够认识乐圣贝多芬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感受其光芒万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让读者深刻领悟什么是坚韧不屈的生命形态和阔大恢弘的人生格局。
1902年,罗曼·罗兰经历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他逃出了巴黎,来到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支持自己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心灵的休憩地。他来到贝多芬故里,重新找到了贝多芬的影子和贝多芬的老朋友们,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着贝多芬的苦难,贝多芬的勇气,贝多芬的欢乐,贝多芬的悲哀,《贝多芬传》由此诞生。作者有感于当时社会气氛的低迷,希望借贝多芬的人格精神来激励人生和社会,这是作者作传初衷。
作者采用评传的方式,抓住贝多芬一生最重要的一些事情,特别是他的几个创作阶段与代表作,加以突出的评述。评传既要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要评价和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一般按时间的顺序,从童年、少年、青年,到中年、老年来写,末尾往往要对传主的功过是非作些评价。“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贝多芬传》就是从传主的童年写起,关涉他的家境、大学、爱情生活,与歌德的交往以及最悲惨的人生低谷,以及各个时期的音乐创作等方面,清晰地勾勒出传主壮观的生命历程,最后在结尾处,罗曼·罗兰对贝多芬作了诗意化的评价。
贝多芬的一生,是磨难的一生。他不是命运的宠儿,出身贫苦,童年不幸,双耳失聪,爱情破灭,重病缠身,还有侄子的无情等等,坎坷、困顿、挫折、苦难始终伴随他。设想一下,如果这些苦难落到我们身上,又会怎样?哪怕其中一种降临于我们,也可能成为致命打击。我们可能会抱怨,可能会逃避,可能会酗酒,可能会颓废等等。出生贫穷,有人可能会埋怨,我怎么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父母;身体有残疾,有人可能会消沉,悲叹上苍的不公,甚至自暴自弃;如果遇到困境,有人可能感到天塌下来了,前途一片黑暗。诸如此类,不在少数。
而身陷苦难深渊的贝多芬,却没有被击垮,相反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他选择了抗争,他抗争的形式是创作音乐。他的音乐作品,大多表现贝多芬对命运的沉思,命运与凶兆始终在激烈地搏斗,最后命运以强大的威力战胜黑暗困苦走向光明,表现挑战生活苦难的大无畏精神。
诸如《月光曲》《第九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都是他的享有盛誉的不朽作品,在这些乐曲里,他竭力表现的主题是欢乐。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音乐领域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对欢乐的讴歌和赞颂。虽然他自身环境极其恶劣,他的作品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
原本苦水盈满的生命之杯,硬生生给他酿成一杯生命甜酒;原本苦难重重的人生旅程,硬生生给他谱成生命欢乐交响曲。
贝多芬最让人觉得了不起和不可思议的,恐怕就是他在双耳失聪,重病缠身的状况下,能够继续顽强的创作。对一位视音乐为生命的人来说,耳聋的打击无疑是致命性的毁灭性的,然而贝多芬以超乎人想象的魔力战胜病患。《名人传》翻译者傅雷这样写道:“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靠的是,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傅雷说是,这种力只有自然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才能比。 “在死亡包裹着一切的大沙漠中间,惟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
放眼中外古今,同样能够找到一些像贝多芬那样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人,他们同样是大写的人,生命的硬汉。中国古代有:凿壁偷光的匡衡,卧薪尝胆的勾践,“史圣”司马迁等;现代有,邰丽华、张海迪、半丁、杨光等等。外国的有:保尔、霍金、海伦•凯勒,海豹人尼克·胡哲等等。他们事迹让我们懂得了:出身卑微,如果努力奋斗,也能成就精彩人生;身体残疾,如果意志坚定,也能到达成功彼岸;身处逆境,如果顽强拼搏,也能创造人生辉煌。
正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难于他们,就是一笔巨额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