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许一一的人间3000问的第一问。
卖弄是一个有意思的……你可以说是一种动作,也可以说是一种情绪,或者简单的总结为一次事件。
首先要给出我的倾向,我不反感卖弄,因为通过我接下来的思考,我认为我们有必要重新做一些审视。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只要别太贪玩,总有那么几次考试全班第一或是名在前列的好运气。
这时候,你们的家长多少都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卖弄”你的成绩和排名,作为聚会的谈资。
长大以后,卖弄的范畴就更加宽泛了。物质领域的,大到一套房,小到一款最新的苹果手机,甚至是在游戏圈某个装备,都能成为卖弄的宾语。
还有一种略显技术含量的卖弄,为什么说有技术含量呢?因为它卖弄的是知识,你需要经过学习、甚至是长期的学习才有卖弄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时候某电视台的某位台柱子偶尔说了几个不为人知的知识点,就要被键盘侠归为“卖弄”。
卖弄这件事的普遍性,应该被赋予一些探讨和思考。为什么卖弄经常发生,我们因何卖弄。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些被卖弄的宾语,并非空穴来风,否则那就不能成为卖弄,而是夸大、吹牛X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和吹牛X不同,卖弄是他人来判定的,吹牛X则是一个主观行为。所以喜欢卖弄的我们在发生时是不以为然的,而吹牛X时我们是有非常明确的意识的。
从这个角度看,“卖弄”有一定委屈,同样一件事,比如今天老师问“导致庞贝城被埋没的火山叫什么?”,你高兴地举手说“是维苏威火山”。结果呢,班级里某几个平时就倾慕你的女同学对你偷来可爱的眼神,而有几个关系不好的同学,则立马给了你一些不友好的动作,然后背地里说“呸,就会卖弄”。
这里就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一是“关系不好”,二是“背地里”。然后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啊,原来卖弄都是被赋予的。
所以卖弄不是行为,卖弄的宾语才是,我们常常都是“被”人说卖弄,没有谁能够主动地卖弄,因为这就不是一个个体的事件,至少要两个人才能发生,一个人做了某个事、说了某句话,另一个人进行“你小子在卖弄”的判决。
所以当我们有时候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喜欢卖弄”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个事情是无解的,因为很多场景下,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卖弄,而站在狭义的公正的角度,这些卖弄事件往往会被“翻案”。
那么,有没有非常清晰而有意识的卖弄呢?
有!这时候,卖弄才真正成为我们主观上非常强的一个动作,我今天就是来卖弄、或者说炫耀我的某些属性和附属品的。比如在你女朋友的前男友面前,要是房子比不过就比车、车比不过比收入、收入比不过比学历、甚至还能卖弄到家境。
此时此刻,我们又提取到一个关键词,“比”,卖弄一定有一个参照物,即使不明说出来,也有一个隐藏的参照物,所以卖弄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赛行为,比过你了,而且有个重要前提,你已经做了预想和假设,认定你能赢的前提下最终你也获得了胜利,这个时候,一次主观的卖弄就形成了。
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好像即使这样的行为你明知是你主动去做的,你就是为了卖弄而卖弄的,最终还是要由他人说出口“这小子又在卖弄”。所以它永远是一个“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概念。
那么到底这种行为有多爽?会被我们无意识、有意识的时常进行,可能多数是为了获得感,获得什么呢?
他人的目光。
这就是唯一的目的,即使有时候明知有些人会来一句“这小子又在卖弄”的抱怨、讽刺,还是愿意去做。他人的目光,不管是赞许的还是仇恨的,都是一种社会性的肯定。
很多人小时候说当科学家、建筑师、演员、舞蹈家……这些职业本身是天差地别,但仔细观察这就是我们最原始的欲望:成为被追捧的、尊重的、聚集目光的人。
今天出现了“反智主义”,而精英阶层、知识与普通大众的割裂,让这种欲望其实也反而变得更加强烈,即便不是真正的精英,也会在这短暂的卖弄中,赢得那么片刻的慰藉。反智,和亲智并不冲突。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你的周围,有没有发现,卖弄的人越来越少了?想一下上次你给被人判决“这小子在卖弄”的场景,是不是已经记不清了?这可能也是和“卖弄”的成本愈发变高有关,但更有可能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每天着急刷抖音,哪有时间管别人?
一一又要给大家划重点了,你们看,“哪有时间管别人”就是这问题的本质,回到了前面我们说的,卖弄是双方的行为,现代人愈发变得自我,连卖弄的场面都难得一见了,其实有时候想想,难道不也有点可惜么?
临表哈哈,不知所言,权当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