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周边朋友的许多孩子都开始升初中、升高中。小升初,初升高,这自然成了家庭里的大事件,成了所有人瞩目的焦点。近日大家聚在一起,就不停地讨论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无经验者自然无发言权,听他们热切地谈论,真是增了不少见识。原来以为这是个例,后来慢慢发现这几乎成了共性问题,孩子成了父母的附属品,他们寄托了父母几乎所有的梦想。在父母看来,孩子也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
对于教育,我一直坚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方式。如果父母不喜欢读书,怎么能指望孩子也爱看书?我就见过一位父母,每天晚上都盯在电视节目上,还向我们抱怨孩子不爱读书。郑渊洁曾分享过一个故事,他爱看书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他父亲在他小时候一有时间就见缝插针的拿着一本书,慢慢把这个爱好传给了他。现在娱乐电视节目泛滥,当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吵着周六的晚上必看《非诚勿扰》时,让人大跌眼镜,在一旁的父母却为孩子的有趣欢乐不已。横行在成人世界里的电视节目对孩子今后成长将带来什么影响,作为家长,显然没有深入思考。
杨绛先生讲过一个在报上读来的故事。有个两三岁的孩子得了一幅韩美林的画,走了一会儿又折回来让韩先生签名,问其原因,这个孩子答:签了名,画才值钱。显然,父母的价值观已经给孩子带来了影响。在以钱为重的社会风气里,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熏染。
一次一位朋友骄傲地说,他的儿子虽然已经上初中了,但对金钱全无概念。言外之意,孩子不以金钱为上。许多人附和赞扬。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孩子很精明,并举例,儿子去买菜,剩余的钱全当作劳务费。顿时让人如坠雾里,前后两个定论,竟是如此截然相反。作为父母如何判定孩子的行为,并给他以正确的指导,这是摆在许多家长面前的课题。
一个小家伙请我帮忙买书,不确定他要的版本,就叫他一块选。他说,哪个版本便宜就要哪个。我委婉提醒他,出版社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外国的译著,译者的水平会影响阅读的感受。他执意要选便宜的版本,只得作罢。后来想想,他的父母也是这样,衡量任何有价值的物品,都以便宜为最佳选择,显然,父母把这个判断观传给了孩子。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每个孩子都有着父母的影子。
看过《虎妈猫爸》的人都知道,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所付出的心力,几乎是倾尽全力,有的甚至不惜辞去工作,每天为了照顾孩子吃饭、学习,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孩子也成了一切。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成龙、成凤又是极少数孩子,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其实做一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朋友一直想去练瑜伽,但却迟迟没下定决心。原因是孩子正在上高中,想等他考上大学再说。她的孩子住校,一周只回来一次,平常就是她和老公两个人,有大把的时间。儿子在郊区上高中,她坐在家里尽管无所事事,也不肯去学习瑜伽课程,原因就是为了两年以后才能到来的高考。
也有例外。一位朋友夫妻两个学历都不高,家境一般,从小就不给孩子买名牌,尽管其他孩子的运动鞋都是耐克、阿迪,他们的儿子还依然穿着李宁,到现在上高中依然如此。因为本身不能给孩子额外辅导,也不能提供过多的机会让儿子上补习班,所以,他们从小就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儿子也听话,尽管就读初中不是名校,前身还是一所厂办学校,高中却考上了全市最著名的高中。周边许多朋友都给孩子请了一对一私教,一节课就要好几百元,这仿佛也成了一场比拼,比谁上得多、谁上得好。我知道的上这种辅导课的孩子,学习都未达到优秀,上之前如此,上之后也如此。教学相长也,只有完美的教,没有完美的学,结果也不会尽如意。
现在,家长们都要把自己练成全能选手,倾尽全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物质上极尽满足,就算自己不穿名牌,也要给孩子买名牌。我亲眼见过一位月入三千元的单亲母亲,给儿子买一双千元的运动鞋。这样的付出,我也不敢说值得与不值得,只是觉得如果以后凭他自己的能力不能穿这么贵的鞋,而作为家长又不能提供帮助时,他该怎么办?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小事不值得一提。
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也是种子,你种下的是什么,长出的也会是什么;拔苗助长不行、急攻近利也不行;教育没有特效药,也没有速成的方法,你希望他是什么,他未必就是什么。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