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3阅读营打卡模板
2019.1.4第6本《父母的语言》第1天
1.思想的停滞:不可见的东西会形成思想的停滞。父母的语言是一种不可见的资源,我们要认识到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出现思想的停滞,多和孩子交流。
2.举例
19世纪医学界的两大发现:麻醉和消毒。麻醉的效果可见,受到重视。而消毒的出现很晚,并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被重视。差别的原因我:
①麻醉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见
②消毒这种事情的重要性不可见。
3.孩子之间的差距能见是在小学、中学、大学以后,而不可见的是三岁以前。三岁以前看起来没有什么差距,其实孩子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渐被拉开。
4.不同的家庭,对于孩子在三岁以前,所听到的词汇量(英语)的差距达到了3000万之多。最大教养的差距不在于态度,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父母和孩子所说的词汇量包括重复的词语。
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资源,但实际上有一种资源是被大家所忽略的,而这种资源是不用钱的,是父母的语言。如果我们每个人能意识到父母的语言是一种非常的资源,它能够改变所有国民孩子的素质,让孩子的大脑的神经源链接能变得越来越丰富、健康,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巨大财富,对于整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但因为它不可见,不可度量,不可买卖,我们觉得他似乎没有那么重要。要认识到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出现思想的停滞。
5.己感和行动:里边提到了一个比较残忍的实验:母亲和婴儿先是很开心地在那里玩乐,但突然母亲收敛了笑容,但并不是生气。婴儿首先是呆住了,接着他就想逗母亲微笑,但是母亲仍然保持自己的表情,结果婴儿哇哇大哭,母亲后来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使得小孩情绪得已以平稳。在听到这的时候,我眼泪都流下来了,我们可能会觉得很残忍,但是在我们的家庭当中这样的实验随处可见。所以今天晚上九点钟上班回来果断的陪小孩聊天,玩游戏。
#郑重承诺#
1、63天打卡不缺席。
45/63
2019.1.5第6本《父母的语言》第2天
3000个词汇的差异
1.孩子学习差异的根本原因:经过大量且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后,作者萨斯金德医生发现了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2.贝蒂·哈特与托德·里斯利两位学者的一项长达三年的研究证明:当孩子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累计多出3200万。此外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相对少地训斥孩子,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词汇,如“你真棒”;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偏好对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如“你错了”“你真差劲”等。小孩前四年所接受的词汇总量区别:脑力劳动者,肯定的词汇664000个,禁忌词汇104000个。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肯定词汇104000个,禁忌词汇228000个。
3.儿童的语言95%的语言词汇是和父母一样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要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注意遣词造句。
#郑重承诺#
1、63天打卡不缺席。
46/63
2019.1.6第6本《父母的语言》第3天
二、语言对大脑的塑造
在这些词汇量中,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1. 脑回路的构建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
每个人从出生到三岁时,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类神经连接如果长期保留,那么大脑将不堪负荷。因此我们的大脑将通过一个叫作“突触削减”的过程,削除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较弱或不经常使用的部分。
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提供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先天潜能的发挥。
根据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47/63
2019.1.7第6本《父母的语言》第4天
二、语言对大脑的塑造
2. 数字空间词汇的差异性滋养
不必接受刻意高深的训练,父母单纯的数学词汇输入就有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魔力。通过语言,大脑超凡的能力能将其转化成比语言实际所传递的意义更广泛且更复杂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帮助孩子打下日后学习的基础。
然而这项卓有成效的数学词汇滋养方式却绕过了女孩子。在女孩生命的第一阶段,父母和社会对女孩数学能力的偏见,阻碍了女孩数学潜力的发展。语言不仅仅带来积极的正面培养,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3.培养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项利器,即帮助孩子形成“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能通过各种挑战得到提高。它能帮助孩子在面对社会中的不良定性或偏见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4.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
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教育孩子不要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因此,父母应避免“命令型”语言,比如训斥和要求等;而应该采用“建议提示型”语言管教孩子,引导孩子提出意见或选择。比如采用“因果思维”的方式与孩子对话。
因果思维让孩子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促使孩子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后果。具备因果思维的孩子能够理解,人们应该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做事情。也许孩子不能立马和父母达成共识,但因果思维会慢慢渗入孩子的脑中,在未来能够无需任何人的提醒,便对不当的行为举止说“不”。
5.道德观的建立
善良、奉献且不求回报的人不仅仅会获得至善的赞美,他们的事业也会蒸蒸日上。“好人有好报”有着它的科学依据。
名词与动词间的微妙差别在于,名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说“你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而非“你真差劲”。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明白自己是“善良的”,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可以挽救的错误,而不是让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感受,觉得自己差劲。
49/63
2019.1.9第6本《父母的语言》第6天
三、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1.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①把孩子的情绪和感觉要讲出来,不断的帮他解释这种感觉,解释他所关注的东西,该方法能让孩子快速的学习。孩子无法跟着大人的节奏去做事情,如果非让孩子跟着大人的节奏,他会焦虑,它会分泌皮质醇。
②可以用孩子化的语气和孩子交流,比如拉臭臭等。孩子喜欢叠音词,有韵律。觉得有意义,更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③具体的做法:观察→理解(经常描述他的感受和状态)→行动
2.第二个T:充分交流
尽可能多的跟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延展他的想象力。
①平行谈话(描述日常生活)不断的解释正在发生的事,这对孩子是一种学习。让孩子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跟你陈述的联系在一起,这就叫做充分交流。
②注意少用代词,比如“他、这个、那个”,这样会让孩子学的更多。
③学会“脱离语境的语言”。孩子没有看到的东西或事情,父母也可以延展出来讲,调动孩子的想象,说那些可能会发生但眼前没有的事情,这样可以丰富和孩子的谈话。
④开始语言的扩展(扩句)
比如孩子说“抱抱”,父母可以扩展为“你是不是累了?想让爸爸/妈妈抱抱”,家长说得越多,孩子也会学会连贯的语句。
50/63
2019.1.10第6本《父母的语言》第7天
三、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3.第三个T:轮流谈话。制止孩子做什么事情,要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很多禁忌。而用封闭式的方法(命令的方法)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链接,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这个世界的东西。
4.第四个T:关掉它(Turn it off)
①把电视和手机关了。因为电视和手机不可能做到3T原则:不关注、不交流、也不轮流。孩子跟电视也学习,也在模仿,但孩子不知道对错,他会建立很多奇怪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因为电视无法给孩子反馈,到底对不对。知道合不合规矩、能不能相处融洽,是情商增长、技能提高的过程。
②电视和手机只能做很少的补充,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点营养粉。更多的应是父母老师和孩子的互动,其中父母的作用更大。
5.己感: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