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可不读
每个周末有一上午或者一晚上读书时光,心里便觉知足,所有的欲望暂时搁置,那时是有多自由!无需计较自己的拥有,也不需计较未来,有的只有片刻的宁静。
尽管我们不曾有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和抗战时知识分子那样的负重和厚重,可终究要背着一些包袱才能走得快些、走得急些,要不我们还有什么动力前行呢?每代人都有各自的使命,每个人也是,找到自己的使命,然后在一个安静时刻独自思索,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了。不论这是否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也不论今天企业家、政治家的价值是否已成为知识分子变现的主要途径,活得厚重是应该的,每日思考必须坚持,敬重文字和书籍也是必然,我认为这是时代的共性,每个人都不要被差异化的表象所迷惑。
读书也是一个促进自我反思和寻找解决方案的途径,读书皆有目的,文人为功名、为修身养性,企业家则为发展破局和突围。
人终有认知局限,所以要把书读下去,把认知升级做下去。
关于“书呆子”
闭门造车的情况下,我认为,读书越多危害越大,因为思考可扩展的空间和纬度太有限;相反,如果一个人面临的外界变量和要素越多,他就越需要学习,越需要看许多书籍来升级认知,发掘更多的更高纬度的要素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迷茫中的管理者和企业家。不是说书读得越多越容易变成书呆子,这个要看具体情况,但是书不可不读。
读书、思考、实践与洞察力、思考力
如何才能具有思考力和洞察力呢?不同的人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佳能的传奇CEO酒卷久在他的《佳能的洞察力》中这样描述到:
如何才能具有“洞察力”呢?
洞察力(判断力)=高深的知识(智慧)+正确经验积累
在职场中所做的一切,都要尽力看清其本质,积累正确经验。
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要时刻提醒自己博览群书,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都要去感受真正的艺术。我们还要一步一步地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化成无论何时都能信手拈来,无论何处都可以转化为行动的智慧。做到了这些,相信“洞察力”便会自然而然产生出来。到了那时,纵然眼前纷繁复杂,我们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清问题的根本所在。
接下来,只要搜索一下自己头脑中的数据库,想一想眼前的问题与以往的哪一个案例相近,妙计自然就从锦囊中自己跳出来了。
在至今为止的工作中,我接触过一些一等一的高手,例如已故的史蒂夫·乔布斯,还有孙正义,他们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而这些顶尖高手无一例外都读书万卷,他们还是美术、音乐或工艺品等诸多方面的鉴赏家。
郑也夫在《吾国教育病理》中也提到阅读、笔记等对于思考力的作用:
给大家说一个培养思想能力的小手段:记笔记。读书记笔记,似乎平常,但观察周围的事情,有什么想法记笔记,多数同学恐怕就做不到了。
要记笔记,要深入去想一些事,一些小事,然后记笔记。那些东西是很珍贵的,是你思想成长的轨迹,你记下你怎么想的,你再想的时候就像登台阶一样走得更高了,而不是像拉磨一样在转圈。这也就是说我们要记两本笔记,一本是读书笔记,一本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笔记。这两个东西是相互对照、相互促进的。对书本理论学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你就能在观察周围的生活时有更深的理解,跟没有读过那么多理论的同龄人比起来,对生活的解释就不一样。
反过来说,你对日常生活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积累了很多心得,回过头来再读那些理论著作,你的理解同没有对生活做细致思考的人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它也会帮助你读懂很多书,帮助你和一些书产生共鸣。二者融合在一起,一个人的思想学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我的总结是:洞察力/思考力=实践+读书+思考(反思)+记笔记+实践+写作+其他
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知识和思想流入流出的循环往复,若干环节叠加在一起,形成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
长期坚持,大有裨益!
关于输出
商业书籍只能提供解决思路,却不是解决方案,需要进一步深加工才可以。原因是商业书籍的思路具有:非一般性、高度概括性。读后可以精炼成PPT,这是输出的更高级形式,比读后感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