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我收到一封成长问题咨询,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女孩。她几乎是我遇到的咨询者中“最勤奋上进的一个”。
一线城市从事金融工作,虽然不轻松,但她依然坚持周读2本书,每三天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每周末都参与1次写作课程和读书线下活动...这都是她为提升自己精心规划的日程。
“但我最近发现,我忽然什么都做不下去了,我觉得这个世界好不公平,我的公众号毫无起色,甚至我的主业工作都面临威胁,因为最近的状态不好,我已经好几次被主管点名,我好难过,从小到大,我从没有这样努力地付出过,结果却是失败...”
虽然我看不到手机屏幕那边的表情,但我觉得一定很沮丧。
我跟她说,曾经有段时间我也跟你一样,非常上进、非常努力:白天工作繁多,下班没有定点,但我仍然坚持回家后必须学习BEC两个小时,单词打卡50个,网课一节,瑜伽1小时,总结当天工作收获1小时。
只有前面几天坚持得起劲儿,但越往后越焦虑,最后几近身心俱疲。我觉得自己无时不刻不在忙碌,压力大,胃口不好,浑身无力,总是睡不醒。
半年过去,一向身体还不错的我竟然生了胃病,因为我连吃饭时间都会打开一集TED,边看边记,有时候连自己吃的什么都忘了。
有一个晚上,我梦到自己一直在爬一座山,我边数阶梯边晚上爬,1,2,3,4...最后数到好几百,我累得两腿发抖,但仍然望不到山顶。
我忽然意识到,梦中的情景就是我生活的写照,困囿于量化的目标,跟数字较劲,浪费了时间,也把自己对生活的热情消耗地干干净净。
我想了很久,准备改变这种战术。
我开始定新的计划,更正一些难以坚持的方法。我看喜欢的电影,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每隔段时间就给自己计划一次旅行...表面看起来远没有以前“努力上进”,但我的工作业绩一直靠前,薪资翻倍,副业也小有成绩,认识了许多朋友,去了许多地方。
从那以后,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屡试不爽。
2
我研究并请教了很多在一些领域比较成功的人士,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会定量化目标,他们之所以能完成你做不到的事,是因为很多你看不见的别的原因。
旁观者常常会把一连串的数字挂在嘴边:
某某大V一年读100本书;
某畅销书作家说在一个行业做精需要10000小时;
某房产评论家说买房前要看500套房...
大部分年轻人看到类似的数字,都会头脑一热。立刻行云流水立下大志向:有什么的,不就100本书吗?我也能行。
但他们往往都不知道,你看到的某某某大V、某某畅销书作家、某房产评论家可能从来没有订下过这样的目标。
这些数字是投入的结果,从来都不是他们的目的。
包括我最近在微博跟大家说,我工作很忙,一年下来竟然读了56本书下来,差不多一周一本。其中好巧不巧还有10多本好看的不行,对我有大启发。我给大家分享了书单,就有很多小伙伴来问:
沉潜姐姐,你每天规定自己读几个小时的书啊?
你每周一本书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啊?
诚实地说,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但我知道,我从来没有给自己定过一周一本书的目标。
我之所以能读下来,是因为我有读书的习惯,我比较善于在碎片时间里寻找阅读时间。
或者更重要的是,书本身对我的吸引程度驱使了我就算十几分钟的通勤时间也要从包里翻出kindle来看几页。
甚至诚实地说,一周一本对我来说太难坚持了。我做不到。
比如那本《穷查理宝典》,我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才读完,因为我很喜欢查理的思维框架,白天读完,晚上写点读书笔记,自然就慢。
再比如我也会遇到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内容乏善可陈的书,看书的时候我都恨不得跟矮大紧说的一样:“这书要是没有字就好了,还能当笔记本使。”
当然我也知道很多热爱读书的人,他们每天都能保证2-4小时的阅读时间,后来我才发现,人家的主业就是研究书籍,他们本身就有很多阅读时间。
还有一些人,他们对自己读完一本书的标准是并非从头到尾每一个字都读完,而是想好了自己要从书获得什么,直接找到了相关的章节。
他们知道自己想看什么、有自己的出发点和需求,因此他定义的读完一本书是把自己需求的部分全部装进脑子里,就是看完了一本书。
总之,他们把自己当做目标的主人,而非被目标和数字所限制。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概念本就是因果导向的简单逻辑,但在很多人眼中,很容易本末倒置,才有了那么多“每天看2小时书”、“每天学习英语3小时”的计划。
那些真正能完成有价值的目标的人,从不在乎每天学习了几个小时、每年读了多少本书,有多少的阅读量。
在数字中迷失就是加快了失败的速度。
3
再者说,那些成功人士,他们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取得的有效的学习,真的是从100本、200本、500本还是10本书中获得的?谁都不好说。
表面上的数量对他们来说,不是目标,只是轻描淡写的结果。
就像你爬一座山,你很喜欢这里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你不知不觉就爬到了山顶。后来有人问你怕了多少阶,你拿起手机一看,居然爬了3000多阶!
结果这件事在登山者中广为流传,爬这座山要走完3000阶才可以登顶,他们一路数着阶梯,有人1000阶就受不了了,打退堂鼓;有的人哼哧哼哧坚持到了3000阶,累个半死,一路的回忆都是痛苦的。
但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座山沿途的风景很美,小溪潺潺,绿树青翠,空气里有小草的清新味道...
他们都一味地盯着这个3000阶的KPI,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旅行是为了放松心情,他们留下的回忆乏善可陈。(为学生党科普一下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
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KPI:考试分数、销售额、阅读量、GDP...
很多初学者会在各种各样的KPI里迷失跑偏,就比如如果有人让沉潜写十篇10万+浏览量的文章,把我逼急了也会实现,天天发矫情没质量的情感鸡汤,甚至上黄赌毒,语不惊人死不休...
但你们还会在吗?我还是沉潜吗?结果可想而知。
但目标中的量化数字就一定是坏的?
显然不是。不想浪费时间、上进、有目标绝对是好事。
但要做目标的主人,为自己设定合理的量化方式。
有些名人说他一年读很多书,100本、200本,甚至能一天一本的;
有些公众号标题说“教你怎样月入1万、10万、甚至100万的”;
先不说他们的数字是否经得起验证,但作为普通人要警惕,这些浮躁的数字是否让你头脑一热,停止思考。
尤其一些年轻上进的朋友尤其要清醒,这些数字其实根本代表不了什么,甚至是一种套路。
我常说不要落于窠臼,我更不愿意看到大有希望的年轻人被这么3000个阶梯毁掉。
以前我也年轻,小学初中的手看谁谁谁考了99、100分好羡慕哦;
长大了谁谁谁说他月入10万年入100万公司都上市了好牛逼哦,好崇拜哦你好厉害哦我怎么这么差哦我也要努力哦;
结果发现靠这些虚浮的东西激励,我永远也无法考到99也无法月入10万。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人都有意无意爱玩的一种套路:谈果避因。
考了高分、赚了多少钱、拿了多少融资...
但避谈因,如何考的高分、如何赚的钱,如何拿的融资,要么支支吾吾要么轻描淡,或者告诉你的永远都不是全部,或者说需要为信息付费甚至付费都得不到。
对于一个过来人来说,哪些东西有价值,哪些东西没有价值,哪些东西断章取义就能把你弄的眼睛发亮,他们最清楚了。
而只看到结果不会进一步思考的人,就非常容易浮躁、焦虑、盲目崇拜。
这种情绪不仅对己无益、容易乱了自己的步伐,还可能被利用。
现在想想,你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定计划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攒够100、200或3000这样的数字就能去兑换得积分拿到中产阶级门票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吗?
忘记了目的地的旅途一定会迷失。
最后,你会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
大多数人只看到“果”,并着魔似地模仿“果”。变成了被人操纵的提线木偶。
却只有极少的人去思考“因”,甚至去实践“因”。
现在这个年景,一个要靠自己真正实现目标的年轻人,首当其冲的能力就是不会随随便便落入他人窠臼,清醒理性的状态和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