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树@水杉林】
2017.12.24
宽阔的柏油路边,
有一段种植了高高瘦瘦的杉树。
回娘家的路,常常经过,
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
人很多时候是靠选择和注意力在活,
焦点在哪里,哪里便倾注了能量。
对于不感兴趣的,可以熟视无睹。
这点在我身上尤为突出。
因为生活里关注的点不多,
所以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说好听点是纯粹,
另外一个层面是自私。
活出自我,有时火候把握不住,
难免会落入众口中的自私。
直到圈里有人在水杉林里,
拍了美美的照片。
黄黄的树干,一溜排开,
正是杉叶掉落之际,
地面铺了一层层的枯黄。
人在其间,或倚靠,或席地。
衣服鲜亮,姿态舒展,表情陶然。
于是想着,哪一天要去看看。
那天,回娘家,又经过那片树林。
车头一转,驶入,停车。
那种震撼的感觉又来了。
就像那年在东北,
途经亚雪公路的冰雪画廊。
伫立在冰雪覆盖的林中,
有一刻,是麻麻的震颤。
眼前,立于道路两侧的水杉,
笔直,齐整,绵延到深处。
那一刻,也是麻麻的震颤。
这是一条乡间的小道,
偶有来车,间或一两辆电动车。
驾驶电动车的男子看到我,
一个人,蹲下,仰起,拍拍拍。
驶出去一段路,还回过头来看我。
正好将他,连驶去的车,摄入。
回看镜头,也有一骑绝尘,
没入红尘的萧然肃穆的庄严。
抬头,落日就在天边。
一轮昏黄,罩住了内圈圆圆的明亮。
不远处是几户农家,
隐约有袅袅的炊烟升起。
不知是觉得此时应该有炊烟,
还是真的有炊烟。
唐诗宋词中国风的几个片段,
终究是刻印在记忆深处,
无从抽离。
白墙,黑瓦,隐入树林,
一条小河绕村而过,
夕阳的倒影在水中飘荡。
这最后的,原始的乡村剪影,
就在眼前,或许,也只存在镜头里。
那天,其实是有心事的。
一路行车,一路情绪翻搅。
在这条路上,
这条叫云杉路的路上,
这条渔歌路与揽月路交汇的路上,
一些情绪,有了去处。
那天,写下:
也许~
我的眼里~有多明亮~
ta的眼里~就有多灰暗~
不是ta~看不到亮光~
而是ta~背负着我的迷茫~
一如这~
日月星辰~清白~
大地苍穹~朗朗~
【看树看山@琅琊山】
2018.2.13
琅琊山,来了至少有五六次。
因为爱上爬山,这次又去了。
爱爬山,除了爱上热汗淋漓的感觉,
于我,还爱看满山的树,沿路的花和草。
之前爱春夏的山,
爱它们生机盎然的样子。
后来爱秋天的山,斑斓辉煌,
如熟稔有味的女子,
让人心甘情愿地迷失。
冬日的山,满目萧瑟。
除了松树,竹子这些常绿树种。
眼见之处是挡不住的灰扑扑,光秃秃。
一开始,是觉得索然无趣的。
最近的连续爬山,
已经没有了拍拍拍的想法。
这次上山,选了一条之前从未走过的路。
除了我们俩,一路没有遇见别人。
一条蜿蜒上山的路,
两边的树木自然向路中间倾倒,
形成的拱形让人欢喜。
最近天气和暖,
之前的那场暴雪,正是雪化之时。
一路溪涧叮叮咚咚,
高低落差处,还有小瀑布可观。
给这山色平添几分姿色与俏皮。
因为只有两人,
赏树自然成了消遣。
山上遍野的树,
以各种姿势站立。
突然发现,
这样的赤裸裸也是美的。
不知道它们经历了什么,
每棵树有每棵树的姿态。
即便每棵树都褪去了树叶,
也仍是各有各的面貌。
各自屈曲优游,
在坡上,山坳间,乱石旁。
那年东北的树给了我震撼,
除了有冰雪覆盖,
高大身形也有很大的冲击力。
南方的树,多数纤长瘦削。
枝丫密密地伸向天空,
弧度和线条自成一片天地。
抬头看它们,
似乎吱吱呀呀,
画出了一曲曲清亮的歌。
因为已褪去了最后的衣物,
我这个植物小白,
仅能喊得出 树 这个大名。
据说琅琊榆,醉翁榆是珍稀树种。
秋天时还可以辨叶识树,
此时只能见牌认树了。
途经几棵大树,上面挂了藤蔓,
相互都是枯黄萎缩面对。
无法辨识是否活着。
好在,立春已来。
好多树木嫩芽已破。
生命新的轮回,
已经开始。
【看鸟@醉翁亭】
醉翁亭,至少去过三四次。
这次,有几处小景还是第一次赏。
登上几级台阶,有一处窄窄的青砖平台。
正在搜寻周围可以入镜的景,
听见鸟声婉转,几只鸟停憩枝上。
这应该是常见的鸟类,
灰黑色的身体,拖着长长的,蓝绿色的尾巴。
东张西望,顾盼间,带着点小紧张。
这本是它的地盘,所以它自由飞翔。
又时时有人打扰,所以它不时惊飞。
拿着手机,放至最大,
镜头里的它们还是模糊不清。
稍微一动,便惊扰了它们。
眼看一只,两只,三只,
停在那根枝丫,排列疏密有度。
瞬间,扑喇喇向前飞走一只,两只。
有一只居然改变了方向,面朝我们而来。
嗖的一下,从我们的头顶滑翔而过,
挨得那么近,似乎伸手可以握住。
转眼,它在另一簇枝丫上悠然停驻。
第一次,离飞鸟如此近。
枝丫就在头顶,山也在近处。
树干擎起枝条,遍布山野。
苍凉也繁华。
二贤堂斯人已逝。
醉翁东坡,云荒石老。
突然,想去亲近他们,
是醉翁东坡,也是花鸟鱼虫。
图片说明:
第一部分图片摄于常州西太湖云杉路。
最后一张摄于滁州城西水库,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所在地。
第二三部分图片摄于秋冬琅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