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心情就会不一样,人生的境界也会不一样。
所谓的ABC,A指事件;B指信念,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这件事情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人其实并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情绪更直接的原因即A→B→C。
不合理想法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1.绝对化要求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我爱他,所以他也必须爱我”,这是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想法应该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感情是不能勉强的。
在管理班级上,我也常常犯了这样的错误,尤其是在课后延时。我觉得学生就要听老师的,课堂要保持安静的,作业是一定要写的。可是,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到了叛逆期,哪里能够听从管教。自己班级就有一个小女孩,每次都在讲话磨蹭,写完数学作业,就是不写语文作业,好几次都对着干,管得多了,连梦里都是她。这种绝对化要求,让自己的愤怒、生气,压力很大,情绪很不好。
2.过分概括化。一些人常常以自己做的某一件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一旦事情不如自己的意,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
在教育中,(可能是我对学生了解不够)很少有学生因为学习差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没用,总觉他们无所谓,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倒是那些学习不错的同学凡尔赛,常常谦虚地否定自己。
看看自己,也是一样的,虽然我也有很多的不擅长,很多的做不到。但是,我不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看完书,特别庆幸,我不存在“过分概括化”这样的不合理想法,孩子们对事的看法也想对积极合理。
3.糟糕至极。当一个人觉得某件事很糟糕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这是最坏的事情,其实,对任何一件事来说,都有可能比他更坏的情形发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肯定会为100%的糟糕透了。当你抱怨没有鞋的时候,有的人还没有脚。
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在我的班级,我还有我的学生,都习惯了开玩笑。爸爸是卖牛肉的,我们就会说:“去你们家吃牛肉有没有打折?”他总会回应:“有,打骨折。”今天,我让其他同学去教一位基础差的同学,教会了他请客,于是,就有同学说“请吃零食!”孩子之间总会取个外号,比如老江,林某某,代代。有的外号是来自他们的微信名,比如“狗狗”…大家这么叫着,其实是好玩,没有什么恶意,所以大家相处得很愉快。
这样的玩笑。对于开朗的孩子都会一笑而过,而对于老实的孩子,家长的想法可不一样。有一个特别老实的孩子,他们家卖冰棍,有的孩子也会对他说“什么时候请我们吃冰棍?”家长就觉得其他小孩怎么那么坏,孩子被欺负了,被嘲笑了。事实是,开玩笑这件事情并没有家长想的那么糟糕,孩子都是天真活泼的。
做一个有积极心态的和行动的人其实并不难,在你烦恼不得解时,请你把烦恼列在一张白纸上,再对照以上三个不合理信念的特征,看看是不是符合这些特征?抛弃他们,你的心情会阴转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