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篇日记 @New York
圣诞节,室友Molly拿到了JP Morgan的暑期实习,是她喜欢的team。她告诉我时仅一句话带过,我却知道这是她得到的最好的圣诞礼物。真心为她开心,也真的为自己后悔。
Molly上个学期都在面试,不论公司大小,只要有暑期实习机会就去投简历。而我当时草草用申请美校的简历申请了几家大投行,没有收到面试邀请,便作罢了。
这是不自信和怯懦作祟的结果。我不自信自己可以在顶级的投行实习,于是不会积极修改简历、准备面试和寻找工作机会;怯懦让我不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networking、去锻炼面试、去展现并弥补不足。内心犹疑,让我不愿面对问题,更无心解决问题。
Molly说,没关系,我下学期帮你一起找,亲身验证了其实在纽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难。
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很理解她,或者说,我很理解这句话。
让我想起申请季,很多学弟学妹来问我关于留美的事情。他们就像那时的我,顾虑重重、摸黑过河,为了GPA、TOEFL和PS显得有点焦头烂额。他们觉得,走到我这一步是很难的。而我每次都告诉他们,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难,只要做好该做的事,你也可以的。
这句话不是简单的鼓励,而是出于真心。此时我对他们就像Molly对我。这样的相似,只因我们都做到了某一件对方还没有做到的事,回过头看,真的没有那么难。
但它容易吗?也并不。
我不是所谓的学霸,虽从小不愁吃穿,但家庭也不算富裕。申请学校时,一边实习,一边经历着考试周;考GRE时大病一场卧床不起,申请时间与考试费用的双重压力让那段时间变得格外难熬;没有请中介,所有的信息都需要自己搜寻并且自己承担no offer的风险;一直四处找人帮忙修改简历和PS、写推荐信;申请之后是漫长的等待,dream school的拒信一封又一封,被现在的学校放入wl,所有人都告诉我没希望了。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谴责,和爸妈打电话,心里都是愧疚和烦乱。难熬的等待中心理斗争了无数次,最后接受了一所还不错的保底学校offer,买好了机票的几天后,峰回路转,接到了现在学校的offer。
我依然记得,那天早晨起来习惯性地查看邮件,第一封邮件是录取信,第二封是奖学金通知。我给爸妈打电话,声音是颤抖的。
现在说来真的是云淡风轻不足一提,很多同学一定也有相似的经历。但我依然记得当时的压力、焦虑与无数次想着what if I fail的恐惧。那时觉得,真的好难。
我想Molly也是这样吧,一边上课一边做无薪实习,不断搜集有效信息,从纽约飞到三番去面试,投数不清的简历。JP的这一份offer,四天之内面试了三轮。面到第二轮她觉得自己表现不太好,应该没希望了,但是最终顺利过关,成为了那个team唯一的intern。难吗?或许对当时的她来说,难;但我也相信对现在的她来说,真的没那么难。
人们常说,难易是相对的。从学习一门课到创建一个公司,从养成一个习惯到推动世界的某项变革,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难易的标签无处不在。可我在想,真的是这件事很难,还是我们的风险厌恶、恐惧未知与自我否定让它变得很难呢?
一件事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难,会有很多因素,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件事我们有没有做到过。
做到不一定是达成某个目标,更重要的是尽力去做的过程。尽力去做是个朴实却充满陷阱的概念,人们总会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而其实这个世界有太多优秀的人们在用更加高效的方式尽力着。没有尽力去做一件事的标志就是,我们拍着脑袋对自己说,这件事我没办法啊。而尽力去做的人,永远可以找到一件事的解决办法,或许是直接的,或许是间接的,关键在于,尽力的人,不会因为困难而停下来。
而变得强大的过程,会悄无声息地发生在我们尽力去做一件“难事”的时候。这件事对一个人来说越难,就越值得去做。
一件事一旦开始去做,我们必然会去了解信息、学习新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必然会遇到或寻找志同道合或是为我们指路的人。最重要的是,只有开始去做,我们才会知道这件事的不易之处究竟在哪里、该如何解决它。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可贵的或许是那些在无助时对自己说的“我好怕失败”和“别怕,没关系”;是自我怀疑时写在日记中的“我可以吗”和“我相信自己”;是小有成就时告诉自己“我真棒”和“路还长,勿忘形”。
最终是否做成一件事是实力与运气并存的结果,我们只能去尽人事,而在我看来,尽人事的这个过程中,上天已经会给与我们太多的恩赐了。不论最后走到了哪里,回过头都会觉得,之前的那一路荆棘与繁花,很美,不难。
而这样的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就像攀一座没有顶峰的山,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一事不再难,便有其他“难事”出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难事”,变得没那么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变成曾经觉得不可能成为的自己了。
或许世事本无难易,难的是我们心中的那道坎。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可以奇迹与平庸并存吧。生命只有一次,尽力做一个为自己创造奇迹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