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他在一旁操作游戏,我大概明白了一件事情。
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价值观那么难以重合。
一个很早就在社会(以前是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成长的人,很早就明白了强势的存在。虽然在家也是乖乖女,可是80%的时间她在竞争,在受肯定,在激励中打开自己,走向外界。外界就存在排名和输赢,因为资源和荣誉有限。渐渐地,强者的逻辑就深植心中。
而另一类人,敏感,细腻,却竞争意识淡一些,这些竞争的时间,他用来阅读和自娱自乐,逐渐地,他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评判标准,他们在自己的标准里遇见人,爱上人,面对自己,发现自己。又或者,他们从小长在父母身边,被呵护的同时又丧失掉了一些选择的自由,如果是女孩子,甚至在成年后结婚前,依然是女孩子,乖巧,宅。
这些灵感都来自于我,他父亲,W的联系。我们的确是有相似点的。我们接受这个社会胜者王败者寇的逻辑,我们必定会在组织和竞争中努力奋进,取得一定的进步或成功。
而对他观察,源自他喜欢的类型和他自己几年前敏感的那一面。
曾经,他也是敏感的,细腻的,会觉得冷和孤独,会感知悲伤和失望,会思念,会对自己有期望。现在,相识三年,融入社会组织和环境中的时间越久,他反而更加亲近电脑媒介,即使组织,也是群消息,群动态,有群在线的游戏网友。
这些也有夏老师给我的启发——他不一刀切地拒绝人们的欲望,而且用人性中另一部欲望诱惑主体,让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放弃掉另一种欲望,做个“员工”。
他给员工地位,给员工很好的薪资,而且只需要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需要有太强的主人翁意识。——而人就会想,我这么省力,就可以得到这么多好处,谁还愿意付出更多管更多的事啊?这么想,也没错的。只是,夏老师用这种管理方式,慢慢消灭了员工心中做老板的欲望,让他们真正就成了被管理的员工,无痛无感,而且看起来确实得到了好处。——这是夏老师给员工和自己的双赢。
高明吧。
我觉得生活对于我们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追求进步和变得更好的萌芽,可是当生活际遇给予我们一些思考:我就做这样也挺好,也有人爱,有父母爱,失去的爱人可以再有(这在有生之年确实是无法印证的啊),你又不一定是最好的女子,等等,他不用再浪费脑细胞思索,变成哲学家;也不需要再痛苦,因为自恋开始形成;甚至生活也不用过多担忧,因为父母会一直把自己当巨婴养着——何乐而不为?这也许就是不要有期待,就不会有失望;或者生活给我什么我就享受什么的利益逻辑吧。
确实啊,如果反过来:我这样做是不是有哪里不好?是不是暴露了我什么缺点?我该怎么去完善?啊,我失去他这么好个人了,会不会是我不够美,穿衣服不好看?我念书好自然就应该出去闯荡,选择闯荡就意味着要离开父母,独自承受,独自学习,受到挫折,继而成长?
哪个人生更轻松?
现实让第一类人更自我,更轻松,但他们能承担的,就是满足自己的责任。
而第二类人,会反省,会思索,会行动,会发现问题,会迎接问题,他们在一路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多少影响着社会。
那些社会上有所建树的,都是独立的,追求自我到极致的人。也有自恋的成分,但和第一类人的不同是,这些人的自恋,有自信和开放;而第一类人,似乎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和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克服了孤单,一以贯之地做着自己。突破,对他们而言,是折腾,是不经济不科学的冒险;热心肠,对他们来说,是多事或者强势干涉。
这大概就是认知不同,导致的价值观不同,人生态度的不同。
我今天知道了这个差别,就算是能够正视我和他不同,他和谁是同类人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我不应当回避。
这样的人,因为有适当的距离和安全的限度,我往往和他们成为朋友,产生信赖甚至依赖,比如J。
但共同生活,如果涉及到生活目标一致的话,冲突确实在所难免。
相反,和W,他是早年工作被激发被培养,被生活所迫要证明自己,所以必须反省和奋斗;我是命运的安排,可能希望我成为一个能对社会承担更多责任的人,也变成了尊重,接受,融入弱肉强食的社会规则的这一类人。我们说被宠爱,会吃惊;但是梦想,理想似乎才是团结我们的兴奋剂,我们的欣赏和默契也由此而来。这一点,今晚我才想明白,什么叫是一类人,什么叫是两个世界的人。
除非个人的人生际遇发生改变,也就是客观改变,不然,这两类人,水火不容的时候恐怕很多。这两类人相互转化,也需要契机。比如第一类人突然尝到了生活的艰难困难;第二类人突然被柔情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所融化,平复了自己久久未能从容的生活和内心,不然,各自就会在各自的轨道上,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联系,产生默契,进而产生感情,度过短暂的一生。
今天,只能看到这些不同,却还是没有解决下一个问题:这两类人如何相处?如何欣赏,如何建立默契,又如何相爱?
但,已经让我心里明亮许多。因为,理解往往特别难,也是所有关系建立和稳固的基础。
——但问题又来了:我这样去了解他,分析身边人的做法,就是在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个性决定的;而他,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断然不会去操心“别人”的人生的。
所以,每行一日,差距就会被生活中无数的细节强化。因为我的强者弱者的概念,和他“管那么多干嘛”的观念,就会被这些无数的细节强化无数次。
另一个,再好的人,也有人不爱你。用这一句,来回应心里的不平吧:我这么好,比谁谁谁都好,为什么你不爱我?
也许压根没有为什么。
也许时机不对。
也许就是各自的认知还没有调整到可以读懂对方信号的频道上。
总之,这个事情不需要问为什么,它就这样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