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能否把一件事情做成与兴趣的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最近我看到了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恰好完全相反,让我更为惊讶的是,说出这两种观点的两个人都是我平时关注的、欣赏的人
关于兴趣,一般人会是这样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初我也是持有这样观点的
刘大猫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在群里说:
有兴趣的事情才能做好
为了方便后续的分析,将这个观点叫做观点A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提到:
做好了才会有兴趣
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不是你有兴趣之后,才能做好的,而是你做好了,才会产生兴趣。
将李笑来的观点叫做观点B
2,感觉都挺有道理的
在没听过观点B之前,听的最多的就是观点A,如果观点A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大部分人就会不假思索的接受观点A,也不会去想为什么,反正就是“感觉”观点A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当初我的也是这样想的。
在听完观点B之后,仔细想想,觉得也挺有道理的,小时候一门课成绩很好的话,就会越来越感兴趣,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好,于是感觉观点B也挺有道理的。
当我们感觉两个观点都很有道理的时候,再把两个观点摆在一起看:
观点A:有兴趣的事情才能做好
观点B:事情做好了才会有兴趣
仔细的看,使劲地看,你就会发现,这两个观点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其中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
怎么办,两个人都是我非常欣赏的人,我该相信谁?
为什么他们得出来截然相反的结论?
3,分析
我们要分析出为什么他们会说出这样的话,可以先回到各自说话的场景
刘大猫是阐述自身的经历的说的观点A,也就是说观点A对于刘大猫自己是适用的。而刘大猫是一个什么人呢?他是一个执行力超强的人,并且见多识广,兴趣极为广泛,特别爱折腾。
李笑来在书中表达的观点B是面向最普通的大众的,而普通大众是什么人呢?
普通大众是几乎没有兴趣的一群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是有事实依据的。
我个人对兴趣的定义是:热爱某件事情,并且为之付出大量有规律的长周期的时间,并且乐此不疲。
当一个人被谈起他的兴趣是应该是双目炯炯有神,精神抖擞,兴致盎然。
面试的时候,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对什么事情感兴趣?
大部分的人都是回答打球或者打游戏,从来就没有人说他有2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兴趣,没有一个人在谈起他的兴趣时炯炯有神,精神抖擞,兴致盎然。
我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他们只是在回答我的问题,可能对这些事情并没有太多的兴趣,甚至最近很久都没有碰过他们自己的兴趣了。
在我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当时我学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找工作不成问题,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化工厂去上班,但是我不想去,当时的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
正好在图书馆翻到一些书,都是哲学家写的,觉得哲学家们都很牛,正好也了解到导师们喜欢理工科背景的同学考哲学系研究生,所以就随大流一起考研了(当然也不完全是随大流,别人都考化学相关的,只有我一个人考哲学的)。
不光是我自己,在我毕业之后的几年里,又有亲戚、同学咨询我关于选专业、考研、工作的问题,也有平时谈人生谈理想的时候,几乎清一色的没有人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更没有人能够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兴趣结合在一起的了,如果有,那简直就是「异类」了
所以,普通人是几乎没有兴趣的一群人。
回到观点A和观点B,我们发现他们倆说话的对象,一个是刘大猫,一个是普通人,两者区别很大,甚至是天壤之别
假如你是没有兴趣的普通人,你相信并认同了观点A,那最后你啥事也不用做,反正我都不感兴趣,既然不感兴趣就做不好,那就干脆不做了,于是一辈子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因为这三件事情自己最感兴趣。
假如你是兴趣广泛的人,明明你有很多种选择,你偏要选择一个你不感兴趣的去死磕,那就是典型的资源错配,降低效率,明明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事情做好,偏要拼执行力(当然有时候不得不做的时候,确实就是拼执行力)。
观点A和观点B只能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并不是普遍真理。
对于不同的人,策略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会更好:
对于普通人来说,自己还处于初级阶段,完全搞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手头也没有什么资源,那么这时候对他俩说,更重要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好。
对于执行能力强,见多识广的人,兴趣广泛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挑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做事情,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4,一切从分析开始
如果没有分析能力,你可能从来就没有认真审视过别人的观点,你可能一直以来就是被动接受,你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别人当时得出这个观点的环境是什么。假如你一不小心接受了,并且终身奉为圭臬,那么,你可能一辈子都在坑里面而不自知。
关于如何提升分析能力,我觉得知乎上的一个比喻非常好:
如果函数图像上有两个点,你可能觉得这是一条一次函数,如果有三个点,你可能觉得他是二次函数,随着点的增多,你才明白,原来是三角函数,每样事物都可以看做一个程序,对外不断的输出数据,这里的数据可以是一个人的言谈,一个人的动作表情,他空间里的照片,发照片的时间地点,你所能感受到的看到的都是数据。你分析的数据越多,点就越多,其函数本来的面貌就越清晰。所以在我的观念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他自身数据库的大小,以及他个人对数据的分析,整理,内化的能力。原文链接
只有当你知道了分析能力的重要性,自然就有办法去提高它,一切问题都是有办法的,就看它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