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总是瞎想?
工作日的中午去北大健身,两个外籍学生咨询会籍问题,负责接待的教练英语不太在行,于是请教了一个经常来健身的小伙子,只见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三言两句便打发了前来咨询的外国姑娘,姑娘很高兴,教练很满意,小伙儿接着咣咣地开始大重量卧推,壮的像牛的肌肉和流利如母语的英语,让我呆呆地看了半晌,忘了自己还有两组弯举没完成。“我也能说那么好就好了,当初怎么就没坚持住好好练呢,我也可以这么好的,要不……”
其实我想说的是“要不我接着学英语吧”,但是我果断熄火儿,不让这样的想法再继续下去。因为类似的画面有太多次了,每次都是重新燃起了学习英语的斗志,买书看书,学攻略,定计划,信心满满地开始学了起来,一天,两天,三天,没了下文;又受刺激,又开始,又放弃;一次次地捡起放弃,让我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彻底丧失了信心,直到现在,我很坚定地认为:我不适合学英语,我也不再去学了,只会是又一次失败和自责,我对自己的无能深信不疑。
直到今天读了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我才意识到是我自己的“认知偏差”。
“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事”“明明我想更努力为什么却做不到呢?”当被这些想法困扰时,要知道不是因为你的意志薄弱或者你的性格有问题,这些与现实不符的认识被称为“认知偏差”。原因在于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
自动化思考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作出的思考,在我们的意识中,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会不断地产生与事情毫无关系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在这些思考中有内容比较清晰的,也有意识模糊不清的。但基本上都是负面思考。正是这种思考使我们产生认知偏差,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
如何从“认知偏差”中解救自己?
《从行动开始》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将你从“认知偏差”中解救出来。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认知偏差”,关键在于正确地认清事实。当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只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受其最真实的状态。这种方法称为“正念”或者“ACT(Acceptance&Commitment Therapy)”,在心理和精神医疗领域都很被重视。
“这篇文章怎么特么这么难写,这都写了好几个小时了,才写这么点,我可是还有一篇作业呢,哇靠,又得半夜才睡了,明天我还得早起准备见客户的东西呢……”写这篇就是写这篇,好好构思,一个个字敲出来,想那么多别的,然并卵。
“正念”法可以让自己专注当下,抛开过去和未来的干扰。说的挺热闹,要保持正念非得勤加练习不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冥想”。书中还讲到了上座部佛教鲁大师的“实况转播”大法,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正在做的事读给自己听”,练习姿势如下:
比如吃饭的时候,“用右手拿起筷子,伸出左手,拿起饭碗,用筷子夹起米饭,将米饭放入口中,咀嚼米饭,咽下米饭。”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行动。如果你在工作中感到焦虑不安,可以用这种方法将你的意识拉回“现实”中来。“面向电脑,抬起右手,将键盘拉到身前,打开复印机的盖板,将资料放在复印机上面,盖上盖板。”
乔帮主、稻盛和夫大神、谷歌都用“正念”的方法让自己变得NB哄哄,你还在等什么。
行动为什么总是失败?
刚戒了一周的烟,在昨天的聚会喝酒时不小心陪了一根,结果今天抽了一整盒;痛下决心这个月猛减10斤肥肉,结果在朋友圈看到一张色泽很正的红烧肉照片,当天中午在楼上食堂猛吃了个够;昨天睡得太晚了,今天早上就不跑步了吧,第二天又想,反正昨天没跑这个月的计划不完美了,今天也不跑了,等下周再弄个新计划,一定好好执行。
我们总是一次次被眼前的利益左右,吸烟会导致肺癌和牙齿变黄,但是不是立刻就得了肺癌,甚至有的人抽了一辈子烟也活的挺好,但是“喝酒加抽烟,赛过活神仙”的感觉确实立等可取的。与很久之后的不确定相比,能够立刻得到结果对人的行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怎样的行动可以减少失败?
行动开始时,关键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比如刚开始跑步,我们可以先从走路30分钟开始,其中小跑5分钟即可,慢慢地可以加到10分钟,30分钟,等身体适应了跑步的节奏,获得了内啡肽的奖励后,你自然而然地越跑越多,我就是从刚开始小跑50米慢慢到可以参加TNF50公里越野跑的(这两年跑的少,又胖回来了,不过我有自信条件允许的时候我想瘦就能瘦回来,哈哈)。
要用积累评价行动,不要以点代面地否定自己。当你评价自己的行动结果时,不要只看“成功还是失败”,而应该基于事实做出正确地评价,如“我做到了六成,还有四成没做到”。做到了六成至少应该算是接近成功,不要武断地得出自己失败的结论,也就是说,不能只看一时,应该根据一定时期的积累来判断行动表现,否则就会走近“认知偏差”,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再行动。
关于如何行动,书里还讲了很多方法,可以买一本瞧瞧,书很薄,看的快的一个小时就搞定。不过,重要的是,请在放下书的瞬间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