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
译文:
孔子 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严谨,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个人理解:
重点探讨对最后这一句的理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主张的“孝”、“悌”、“仁”、“爱”和“谨言慎行”等等都是为人之本,所以他将“学文”放在这些之后,也就是修身养性是“学文”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学好做人修为的根本了,才有必要或才有能力去“学文”。
孝”、“悌”、“仁”、“爱”和“谨言慎行”既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也是一个人的行为实践表现;当内在修养(即内在的质朴)与行为表现相匹配了,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开始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这些文献知识了。
前面对“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解,在这里需要与各位再探讨。“文”除了古时候的这些文献知识外,是否也可以指我们今天所讲的让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呢?
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尽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他的意思是说,当内在的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那么即使你没有学文,也可以说你已经学了。这就好像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行万里路胜读十年书”之类的,也可以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能力更重要。
比如一个人,他的学历也许并不高,可能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毕业,但他的言行举止却让人感觉很舒服,谦虚有礼,真诚待人,友爱亲朋,勇于克服困难等,所以也深得众人的欣赏。
社会是一本“无子之书”,只有你胜任了这本“无子之书”,才能更好地使你所学的“有子之书”发挥作用。
前几年,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伍继红,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却沦落为生了六个孩子的低保。不得不说,在“有字之书”面前学得十分精湛的伍继红,却没有能力或没有认真去把握好社会的这本“无子之书”,从而不能使自己所学的“有子之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因此,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培养孩子乐于读书的前提下,良好的行为品德与为人处事比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当今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种可能,只要你愿意学习和尝试,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必也会使你难于立足于某个领域。而相反的,高分低能或有能无德也会使你陷于泥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