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斯科特●扬
斯科特·扬,拥有惊人学习天赋的超级学霸,仅用1年时间就学完4年制MIT计算机科学课程,经营着世界访问量巨大的学习类博客,并登上TEDx演讲台向世界宣讲自己的超效率经验。
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如何养成一个个自己想要的好习惯,来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何是30天?
习惯养成需要一定的周期,我们最常见到的说法是“21天养成一个习惯”。21天相当于3周时间,来集中养成一个行为习惯,但是本书的作者提出用“30天计划“来养成习惯,是因为:
(1)3周时间不足以将一个行为习惯变成下意识的动作;
(2)30天相当于一个月,便于计数。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伐木工的故事。
有两个木工在同一片林子里日复一日地砍树。同样是砍树,伐木工A每日砍树的数量是伐木工B的两倍。伐木工B便来问伐木工A,为何他可以砍那么多的树,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和他一样强壮。
伐木工A回答说,他并不比B强壮,只是每天早上砍树之前,他都会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将斧头磨锋利。他说,这才是他砍树数量多的秘诀。
改变习惯或者说养成一个新习惯,跟伐树很像。人们总认为要改变一个旧习惯或养成一个新习惯主要是凭借自身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其实不然,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是因为他在开始之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即使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最初的30天就好比伐木工在砍树之前那一个小时的磨刀刃工作,能否养成一个习惯并且长期拥有,最重要的就是看最初的30天是否能有效地达成。
30天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开启一个“30天计划”就像开启了一个未知的旅程。依靠地图和指南我们可以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旅途中总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状况。大多数的“30天计划”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全速起跑期:前三天
刚开始的三天行动起来既阻力巨大,却又动力十足。在这期间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节奏,避免精力透支,昙花一现。
比如想要养成运动这个习惯的人,平时一周锻炼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却想要在一开始就猛跑上5公里、10公里。这样第二天起来腰酸腿疼,很难继续去跑步。到了第三天直接宣布放弃。所以我们要找到一种能够让我们长期运动的节奏,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把精力榨干。
(2)疲惫放缓期:第4~10天
进入这个阶段,最初的动力和激情已被掏空殆尽,而阻力却持续好些日子。一般来说,你会在这个阶段遇到一些阻碍,让你无法持续性行动下去。这个阶段异常艰难,也是大多数人在此宣告失败的阶段。
在疲惫放缓期失败通常有两个原因:
第一,你可能在全速起跑期过早地把精力和干劲消耗殆尽了;
第二,选择的任务过于困难和复杂,无法一气呵成。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仔细分解任务,把大任务分解成几块小任务,每一小块任务都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然后通过多个“30天计划”来完成。
(3)过渡期:第二周、第三周
在这期间,你开始逐渐适应新习惯,执行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了,但仍然存在着隐患:习惯变得容易执行了,人也容易忘记去执行。因此,需要建立一些机制,时刻提醒自己执行计划。否则一旦阻力减弱,就会放松警惕。
(4)颠簸期:第二周、第三周期间某处
习惯的小船在第二三周开始行驶平稳、一帆风顺。此时你很容易放松警惕,可能遇上一个大浪拍下来,小船就翻了。这个大浪是你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发生的某一件事,或者出现的某一个障碍。
例如,开始节食之后的某一天,不得不和朋友聚餐;计划每日运动,再开始之后却碰上十一假期出门游玩;或者你计划早起,前一天晚上却因为工作而晚睡。
(5)稳定期:第四周
如果之前均按照正确的方法执行计划,那么这个阶段通常是最轻松的。就像临近终点前的百米飞人博尔特胜券在握,还有时间轻松无比地回头一笑。在这个阶段,要努力使习惯最终成为自然状态,成为每天能够不假思索就去执行的行为,而非像之前那样,需要不断强化。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自然而然地去做某件事,无须提醒,也不会感到困扰。
此阶段的隐患只有一个:如果你的习惯养成计划在最后这一周失败了,那么你可能要推翻一切,从头再来。这就好比制陶,如果在窑中烧陶时发现陶器上出现了一个“裂痕”,那么你只能回到陶轮那儿重做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