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首仕同安
同安是朱熹仕途生涯的第一站,也是他在地方为官任期最长的地方。朱熹在任同安主簿期间,勤政爱民,兴贤育才,赢得了老百姓的怀念和敬仰。更重要的是,通过同安执政实践,让他思想发生很大的转变,从沉浸佛老中清醒过来,开始走上“逃禅归儒”之路,因而同安也被视为闽学开宗之地。
一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五月,24岁的朱熹,终于接到赴任同安县主簿的通知。这离他考中进士,已经过去了足足五年。
长时间的等待,让朱熹更倾心佛老,他特意绕道武夷山,拜访冲佑观道士。对他来说,冲佑道观似乎比同安县衙更有吸引力。
在武夷山,朱熹放舟九曲,登览群峰,瞻仰寺观,作了首《过武夷作》诗:
弄舟缘碧涧,栖集灵峰阿。
夏木纷已成,流泉注惊波。
云阙启苍茫,高城郁嵯峨。
眷言羽衣子,俛仰日婆娑。
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
朱熹在诗中表达了对“飞仙术”的向往,出世思想一览无余。朱熹一生为官仅九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著述立说。他这一人生道路的选择,实际上在首次出仕同安主簿前,就已初现端倪。
六月初,朱熹顺建溪而下,直达南剑(今福建南平市)。朱熹谨遵父嘱,专程拜访后来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师——李侗。朱松生前就常提到李侗,要朱熹有机会拜李侗为师。
李侗,字愿中,因居延平(今南平市延平区),世称延平先生。李侗师从沙县罗从彥,罗从彥是将乐杨时的弟子。朱熹后来在李侗的引导下,集理学思想之大成,因他长期在福建生活,他的学术被称为“闽学”。世人追宗溯源,将杨时、罗从彥、李侗、朱熹合称“闽学四贤”。
在李侗家里,朱熹以佛老的释义,与老师展开辩论,这一辩就是20多天。后来李侗回忆说:“朱元晦进学甚力,吾党鲜有。”
朱熹丝毫不掩饰他的“佛老”思想,对李侗观点有些不屑。交流之初,李侗就发现朱熹醉心佛老、学风虚玄的弊端,用平和的语气,不断引导朱熹要熟读儒学经典,在日用工夫处去体悟孔孟之道。这次相会,为朱熹最终“逃禅归儒”开启了心智。
一路上,朱熹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顺道拜会了林之奇、刘藻、林光朝、方翥等名家硕儒。
六月底,朱熹终于抵达同安,居住在县衙的西角,将自己的居所更名为“高士轩”,取“此轩虽陋,高士亦或有时而来也”之意。现在,“高士轩”遗址已改造成朱子书院。
七月,朱熹迎来人生的一件大喜事,他的第一个儿子朱塾出生了。
二
南宋时期,土地集中、贫富分化已经十分严重了。朝廷也认识到这一弊端的危害,决心推行改革,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正经界”运动。
所谓正经界,就是丈量土地、勘查面积、确认权属,解决“有田不缴税、缴税没有田”的社会问题。当时,福建正经界先在汀州(今长汀)、漳州、泉州推行,刚一开始就遭到土豪劣绅的强力反对,朝廷不得已,很快就叫停了。
田亩赋税,正是主簿之职。同安土地兼并比周边地区更加严重,朱熹在县令陈元滂的支持下,自行推动清查版籍田税。可在上司停罢经界的禁令下,朱熹又不得不放弃,欲将经界推行到底的愿望最终落空了。
目睹百姓苦难的朱熹,便上书要求减免赋税,指出经总制是“民所不当输,官所不当得,制之无艺,而取之无名”。可他的上书如泥牛入海,朱熹为百姓减免不当赋税的努力也落空了。
接连两次失意,朱熹有点灰心。
让他更难以接受的是,催讨赋税、课督劳役等本职工作,总让他从“忠君”走向“爱民”的反面,这让他感到痛苦。
朱熹本来相信佛老之学可以治理社会,结果在现实中却发现行不通,他体会到为官应该“务实为本”,而非佛老主张的“清净无为”。
主簿工作受挫,让朱熹有点厌烦自家“责任田”,盯上了县学这块“荒芜地”。当时县学没有教谕,朱熹主动向县令请求兼管县学。
朱熹接手县学后,立即整顿学风,颁发了《谕学者》《谕诸生》《谕诸执事》等告示,通过规章制度来加强管理,并亲自讲授《论语》等学识。朱熹在同安开创的讲学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一些同安学子成了他的门生,有些后来长期追随左右。
在朱熹的主持下,同安学风出现明显的好转,呈现出“海滨邹鲁,文教昌明”的气象。
当时的同安县,管辖着现在厦门市的各个区、龙海的角美镇,还有金门县。朱熹曾渡海前去金门视察和讲学,并倡议建立燕南书院。在朱熹的倡引下,金门由此文教鼎盛,成为人文毓秀之地。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七月,朱熹再次当爹,他的二儿子朱埜出生了。
三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同安暴发了一起农民起义。
因不满沉重的税赋,同安盐贩和渔民联手起事,急攻同安县城。
朱熹奉命守城。面对复杂局势,朱熹临危不乱,仔细了解起义原委,主动喊来暴动主事者对话,使一场起义很快平息下来。
朱熹很重视使用“乡土教材”实行“乡土教育”。北宋著名科学家、宋哲宗朝宰相苏颂,是同安人,卒于1101年,距离朱熹到同安任职才过去50多年。但同安人对苏颂却不甚了解。朱熹在县学空闲地,创筑“苏丞相正简祠”,还把县城朝天门内纪念苏颂的荣义坊,改名为丞相坊。朱熹这一做法,弘扬了先贤遗风,振兴了社会学风。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正月,朱熹还在县学建赵忠简祠,用以祭祀已故宰相赵鼎。赵鼎生前敢于使用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力抗议和,后遭秦桧打击迫害,被贬出朝廷。赵鼎临死前,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做山河壮本朝”,是朱熹敬佩的人物。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同安主簿任满,而接替的人却没有到。朱熹搬出县舍,住在泉州九日山九月山房。
朱熹离开时,同安百姓怀念他勤政爱民的德业,争先恐后赶来相送。百姓送他到小盈岭,有的人上前扳住朱熹的车辕不让走。朱熹无奈,下车在石上题字“扳辕石”,感谢同安百姓厚意,挥泪作别。
八月,比朱熹大十几岁的诗人傅自得来访,两人白日同游九华山,月夜泛舟金溪河,一起载酒吟诗,好不快活。这个傅自得也是赵明诚和李清照的亲戚,傅自得是赵明诚的外甥。
十二月,朱熹等接者不至,只能先回崇安五夫。经过福州时,朱熹拜访了福建提刑官吕大器,适吕祖谦随父来福建。这是朱熹第一次与吕祖谦见面。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三月,朱熹再赴同安等待交接,这次他又没等来交接者。
这一年,朱熹已28岁。回首过往,他既感慨光阴荏苒,又感叹年华虚度。直到十二月,朝廷任朱熹监潭州(今长沙)南岳庙,这是一个祠官。
朱熹北归崇安,以半俸在家闲居。这一奉祠到下一次出仕,中间相隔了足足二十一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