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真实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会阅读?阅读和儿童的生命成长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想大家都很了解,阅读是未来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只有阅读,才能获得资讯和信息,才能具备比较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阅读力就是学习力,阅读是最好的童年陪伴。阅读是最低成本、最高产出的教育,推广阅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佳路径,而培育阅读人口,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我看来,阅读的真正意义是儿童在和书本、成人的互动中,完成对自我生命的建构。校园阅读推广在今天有着它自己的独特意义——来自于书本的故事、阅读任务和个体儿童之间的互动,儿童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儿童的成长来自于两股力量:由内而外的个人创造,由外而内的意义构建。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孩子,由内而外的个人创造,和他们在阅读中真实发生的由外而内的意义构建。
真正的教育,特别是自我教育,都在阅读中真实发生着。我认为,阅读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儿童成为人,让人称之为“人”。
在阅读过程中,儿童经历了精神的成长,心性、情感、价值观、审美的发育;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素养得到提高,他们的语言和思维也得到发展。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不做阅读,不真心诚意做阅读的学校,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教育。
儿童文学的阅读永远应该成为儿童阅读的主体,因为儿童文学最合乎儿童生命成长的情感需要最符合儿童的语言。
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儿童能在当中找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成长所需要的养料,找到他们心灵所需要的东西,并在此过程中得到语言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儿童还需要阅读适合他们的更广泛的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中,有一些适合儿童的,尤其是我们母语中一些非常典范的作品,如鲁迅、老舍、冰心、沈从文等名家的著作;古典文学中,也有一些适合他们的作品,例如古典诗词、《西游记》《三国演义》;优秀的外国的文学中,也有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等,儿童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来建立对于社会的认知,逐渐地融入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和多元文化的接受。
在文学的阅读以外,当孩子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之后,成长到一定阶段以后,他们不仅需要通过儿童文学去了解自我,通过文学阅读去认识我们自身和人类的文化,他还需要通过人文的阅读来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例如,去了解历史、地理、艺术、哲学等,来丰富他们的心灵,扩大他们的视野。
我们也需要去认识这个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创造,了解这个世界上更丰富的文化存在,认识不同的民族、国家,认识不同的生活风貌,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到我们都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
与此同时,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丰富的,孩子们应该阅读科学,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它是从哪里来?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生存依赖于什么?怎样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更和谐?我们应该在科学的阅读中,帮助孩子建立他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观。
在今天,关于科学阅读的意义,我以为其实是一个有深刻意义的话题。中国走到今天,我们孩子以及全民的科学阅读,还很欠缺。我刚才提到,我们要培养一种新的人类,中国人理性的思维,对宇宙、世界、人类、自身的认识,均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任何教育事业中基本的贯彻始终的因素,要使科学和技术有助于人类建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以促进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而不至于为科学所奴役。
同时,我认为儿童的科学阅读,不能是纯粹的知识学习,除非是儿童主动的、积极的、自发的。我们更应该把那些科学知识,带入生动的生活场景、创造场景、科学场景中。
我们推广阅读,是为了让孩子们考好语文吗?是为了让孩子多读几百本、几千本书吗?阅读是我们终极的目的吗?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成就“人”。阅读是为了让儿童的心灵绽放,为了让今天的儿童成长为未来的自由自在的人,是为了在今天为未来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
在这里,蕴含着一个更深地教育命题。
很多年以来,甚至很多机构都把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儿童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作为信条。每一个人“做自己”,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信仰。
在我看来,阅读也好,教育也好,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探究,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几百年以来,在西方,包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个人、自我和民族的觉醒,是一个大的趋势,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正确的趋势。因为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充分发展为前提。但是走到今天,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正在陷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泥淖。对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说,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成就自我”,为了自我,可以不遵守契约,可以不尽自己的责任。
而今天,我们需要在阅读中、教育中,进行当代中国的价值重建,我们很可能要把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的文化精神深度融合。
在中国文化里,“我”这个概念是很晚的概念,“己”和“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己”与“人”是一对概念。在西方文化里,也许在现当代的社会进程中,“我”和“他(她、它)”是一对概念。我们需要去探寻更广阔的阅读,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探寻,我们教育究竟在做什么,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成就自我,如何让一些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超越自我,可以成就他人,进而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是这样,阅读和教育才可能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
更广阔的阅读,更深入的阅读,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读什么?我觉得可以去做两件事,而我认为这两件事可能是必须的。
第一是在校园阅读中去实施儿童阅读的课程化。不仅是读统编教材,而且要让孩子们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亲近母语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方案,我相信还有更多的方案可以产生。
只是课程化的阅读是不够的,应该把孩子带入更广泛的自主阅读,因为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
4月23号,我们还将发布中国儿童分级儿童阅读书目0—12岁版,给家长们、老师们和更广泛的儿童阅读提供一个分级阅读书单。
我们要如何带领孩子阅读?
我们如何去阅读?怎样带孩子去阅读?
我们要高度重视儿童的阅读体验,把所有的阅读和儿童的“现在”相连接。因为现在是一个神圣的所在,它既连接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
“与先圣们的交流是一种伟大而令人激情迸发的集会,但这种集会只能在一个地方进行,就是现在。”
一首古诗,或是一首当代的儿童诗,如果我们的阅读和教学,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知识,仅仅去阅读它,而不和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阅读感受相连接,阅读是毫无意义的,教育也不可能真实发生。
我们要处理好阅读中学和教的关系,我们不能把文学阅读变成语文阅读,变成教材教学的另外一个翻版。阅读课程最忌教师个人有很强的主导性,时间全由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地演讲或指导。而应更多地让儿童,可以跟他人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有跟他人的生命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分享,同时可以陷入沉思,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心世界。
阅读还应该进行的是真实、真切的情感和思想讨论,文学和生活中的真善美都会打动儿童,不宜在教学中过高的拔高、渲染。老师最后有一个光明尾巴的时候,我总觉得很不好意思、很尴尬的时候,觉得我们很对不起孩子们和真实的内心。文学阅读中的爱和童心,不能沦为教条。同时我不太赞成,在不能影响孩子情感的情况下大谈阅读策略,因为知识不能通向智慧。
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和儿童的生命经验相连接。我们要重视阅读的产出性和深入、自主的阅读,我们要带领孩子们,以问题为中心,用经验去穿透、回归根本的问题,让孩子们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所以,在这里,我给语文老师、阅读老师和文学老师提一点点建议,只是我个人的认识和建议:
文学的阅读中,包括更广泛的阅读中,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语言体会和阅读策略的讨论;
我们更应该鼓励主题性的和对比性的阅读,让他们学会更深入的理解和阅读;
更应该鼓励有问题中心的观点,让孩子们不断地回到文本,让孩子回应生活中、生命中实际产生的真实问题;
让孩子们更主动地用阅读报告、思辨和讨论、设计调研和考察、演讲、辩论、表演等方式,鼓励孩子们用阅读主动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四年级以前,孩子们在学习阅读,而四年级以后,我们应该更鼓励孩子们用阅读去学习。
所以,在这里,我给语文老师、阅读老师和文学老师提一点点建议,只是我个人的认识和建议:
文学的阅读中,包括更广泛的阅读中,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语言体会和阅读策略的讨论;
我们更应该鼓励主题性的和对比性的阅读,让他们学会更深入的理解和阅读;
更应该鼓励有问题中心的观点,让孩子们不断地回到文本,让孩子回应生活中、生命中实际产生的真实问题;
让孩子们更主动地用阅读报告、思辨和讨论、设计调研和考察、演讲、辩论、表演等方式,鼓励孩子们用阅读主动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四年级以前,孩子们在学习阅读,而四年级以后,我们应该更鼓励孩子们用阅读去学习。
我们每个人因儿童阅读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我们生命里内在的儿童,找到了我们生命的意义,我们很可能还将藉由这条路,找到跟我们深厚文化传统的连接,找到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振。
让我们成为这个大时代里,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做孩子幸福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