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15年春招,笔试:移动互联时代,谈谈你如何理解“If content is king,Multiscreen is The Queen”并举例。
先吐槽一下,题干文本少了“理解or了解”。还有英文原句,单词的大小写貌似不太合理?是小编搬运出错还是原题就这样的……
内容为王,跨屏为后。
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妙的一个形容。
一般来说产品分为两类,即「功能型产品」和「信息型产品」。
功能型产品不用多讨论,能够更流畅和愉悦的完成所需功能就是好的。
而信息型产品,用户的核心需求非常明确——获得想要获得的信息。
提供信息→用户获得信息。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过程,但实际上这里有非常重要的「转化率问题」。
用户获得的信息=提供的信息吸收的比例*
要想使用户满意,我们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优化。
- 提供更为优质的信息。
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假设,一个产品拥有“能够100%让你进入阿里巴巴”的方法指南,但是它是倒着写的。而另一个产品界面非常优雅,阅读起来神清气爽,但是内容为“不转不是中国人”。
我相信正常人的选择都是一致的,这就是「内容为王」,优质的内容是吸引用户最核心的要素,如果内容劣质,提供的信息为零甚至负值,那么没有人会使用你的产品,更遑论关心你的设计。
100分的内容1%的转化率=1分的获得
0分的内容90%的转化率=0分的获得
2.更高的吸收转化率。
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在大家都拥有优质的内容,或者说我的内容只是稍微差一点点。要想使用户得到更多信息,如何吸收内容就成为了主要的问题。
在人机交互中,核心的过程是“输入”和“输出”。
因此,在优化内容吸收时,我们也应该从这两个部分进行优化。
输入:即阅读更流畅舒适。在过去,我们需要注重文本字体大小、段落间距、界面布局等。
在现在,随着设备的多元化(屏幕尺寸为主),这意味着内容的载体越来越多。如何统一各设备之间的体验,以及突出利用各设备独特的优点成为了提高吸收能力的基础。如果直接把21寸屏幕上的文字图片移到5寸的手机屏幕上,恐怕手机硬件最重要的元素会改为按键寿命了。
输出:即吸收内容时的优化,例如能够添加笔记,直接翻译等等。
100分的内容50%的转化率=50分的获得
80分的内容80%的转化率=64分的获得
中国有这么一句话: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为他付出的女人。
这两句话背后的本质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即「结果」和「过程」的关联。
对于人来说,成功的前提是要活着,要活着就得靠妻子做饭。
对于信息型产品来说,结果就是「获得内容」,过程就是「更高效更愉悦的获得更多内容」。
而内容首先得有载体,其次才有文段视觉的设计。
所以说,内容为王,渠道(跨屏)为后,其余优化都是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