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办事,大部分人都会有一肚子的怨气,办事难似乎是一种公认的常态,不信可以看看我们的朋友圈,当有人吐槽办事费时、费力,令人抓狂时,下面的点赞和评论一定如潮水一般。
日常我们办事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向政府部门或者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申请办理相关事宜;一类是以私人之间资源交换达到目的的事宜。今天我们先聊聊第一类事请。
随着国务院“放管服”政策力度加大,各省市、各部门在为企业、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办事政策方面取消“证明你妈是你妈”之类的证明,实施了证照合一,容缺受理,承诺制等等;在办理事项手段上也是充分运用了信息化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脸识别、智能辅助、全程网办等等。老百姓在办事中确实感受到了方便,在人头攒动的房地产交易大厅,这种感受尤为明显,原来办个事要跑好多趟,每次等待时间要半天,而现在,一般业务等待和办理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小时。与此同时,办事难的感受并没有在人们心中消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办事难的第一关卡是办事流程复杂。前些日子看到报道,让政策制定者自己走流程,找准痛点——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的局处长走流程。领导们这一圈走下来,还真有不少麻烦的感受,比如,申请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以群众身份调表,以企业身份走流程,居然前前后后要填写43个项目,企业采集一名退休人员的基础信息最快也要2-3小时,再加上补填与核准,至少要3天才能完成。
办事难的第二关卡是办事企业和群众对办事要求理解不一致。在办事大厅,经常看到办事群众拿着在网上填写好打印出来的表格到窗口,本以为提前做了功课,会节约很多时间,没想到窗口人员看后直接告知,这里不行,那里不对。明明是按要求填的,怎么就不行呢?笔者通过自己办事,终于明白了个中原因,那就是同一个要求理解不一致。办事要求被制定的非常严谨,可以规避一些因为模糊不清导致的法律责任,但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看不懂,胡乱猜。
办事难的第三关卡是传统人情社会认识与依法办事的冲突。每年5月小学入学报名前夕,非本市户籍,特别是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家长们就开始了各种“忙碌”,从上到下,从外围到内部想尽一切办法找关系,只为让孩子能够顺利入学。在一些人看来,只要找到了大领导说句话或者获得主管人员的同情就能办成事。据了解,这些家长忙活半天,最终都铩羽而归。随着办理事项标准化,利益寻租的空间越来越小,办事人员大都能够严格自律,没有人敢去触碰红线,所以靠人情办事越来越行不通。
流程复杂,办事要求看不懂,托关系找门路没有用,办事难还怎么破解?其实,办法还是有的。第一,政府部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银行、水、电、气、暖)要想尽一切办法优化办事流程,能内部搞定的就不要让老百姓奔波;第二,政策制定部门要做好政策解读,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在解读的时候多征求意见,特别是征求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事项人员的意见,他们如果能够看懂,那么大部分办事群众理解起来一定不难;第三,办事之前,做有效的功课。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办事之前都会去搜索相关信息,不过搜索出来的结果往往各说各话,让人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个有用,以至于按照网上提供信息准备了大量材料,最终办事时毫无用处,浪费时间精力,影响人的情绪。如何做有效的功课,让办事从此不再难,将在后续与各位做更多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