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开始读各种周国平散文随笔,一本又一本,几乎成了那个阶段我的精神食粮。
喜欢上读周国平的文字,还是在更早之前读《读者》积累作文素材时,不断读到周国平富有哲理的小短文,这些小文章很能引发我的思考,我便越来越爱读他的文字。
由于周国平是学哲学出身,所以他的文字都富有哲理。虽然每篇文章字数不多,但对于那个时候的我,必须认真地去思考每一段话,方能领悟其中的含义。也正是因为读了他的文字,我开始对宗教和哲学感兴趣。
十年后的今天,我重新拿起《人生哲思录》这本书,便回忆起了曾经读过的那些熟悉的文字。因为这本书汇集了周国平散文和随笔中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并且按主题编排,分为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和精神家园四个部分,读起来酣畅淋漓。
翻开书,开篇的真性情,又再次引起了我的共鸣。“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读书、看古建、欣赏花草、观鸟等,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很美好的事情,单纯地享受着过程,而没有任何其他外在的目的,乐此不疲。
崇尚简主义,或许也是周国平在我心中的种下了一颗简单的种子。他写道:“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事实上,一个人为了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过多的物品,一定带来跟多的牵绊和困扰。满足生存和健康所需即可,心无挂碍无有恐惧。
人的天性总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失去,但是有得必有失,故周国平强调不占有:“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春天,土中冒出的稚嫩的青草,树木抽出了小小的嫩芽,此时会有一种纯净的喜悦。“人的心,进化的最高产物,世上最复杂的东西,在这小小的绿芽面前,才恢复了片刻的纯净。”然而现在,我们被钢筋混凝土包围了起来,与自然的交流越来越少,但人与自然的交流可开启生命的智慧。所以,仰望星空,驻足观看一花一草,一鸟一虫,都令我内心感到无比沉静和喜悦,同时也感叹生命的奇妙,对自然和生命有一种敬畏之心。
生命需要好好爱护,它是我们拥有一切的前提。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我们对于自己拥有它实在太习以为常,反而很多时候都在做一些损害生命的事情,如吸烟、酗酒、超负荷工作等等。当我们生命真正受到威胁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生命不可替代的价值才凸显在我们眼前,但是很多时候为时已晚。
世界上的种种纷争,不外乎利益和观念之争。“事情离我们越近,就越能影响我们的心情。减轻和摆脱其影响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立足点,使我们拉开与事情之间的距离。如果那个支点仍在人间,与事情拉开一个有限的距离,便会获得一种明智的态度。如果那个支点在人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一个无限的距离,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态度。”所以与身外遭遇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变故和挫折持适当态度,心境不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便可有一种洒脱。
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虽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也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要自己在生命土壤中扎根,否则一旦遇到风浪,如社会动乱、事业挫折等,就可能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在世界上拼搏闯荡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己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自我,是自己的心灵世界。能时刻记起回家的路,才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会的纷争和世界的喧嚣中沉沦。
灵魂只能独行,愿每一个人都爱惜生命,活出真性情,洒脱,时刻记得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