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10月26日,我经历了初入教研工作的第一次视导活动。一个多月来,走近十几个乡镇,走进十几所初中的课堂,真切地感受了每一所学校的管理特色,也在二十多节课的研讨学习中有所思有所悟。
在教学常规的调研中, 能看出大部分学校对常规教学管理进行了过程化、精细化的管理,对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有认识、有落实、有创新、重实效,一批抓质量、善管理、出成效的先进学校在横向的对比中脱颖而出。这些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值得推广学习,比如库庄二中和范湖一中的试卷分析各有特色,库二要求手写,重真实分析总结,杜绝抄袭空话,老师们笔下的文字朴实而恳切;范湖一中的试卷分析格式统一,并且别出心裁地把班级学生成绩打印成列粘贴在文档左侧,右侧是老师们依据成绩及试卷答题情况所做的分析,内容详尽,项目全面。在日常琐碎的教学工作中,每月一次的试卷分析是一次理性思考和回顾总结,踏实用心去做,必将让日常教学有的放矢。再比如,茨沟二中的培优补差工作持续而有成效。每周筛选并印制试题,每班选出目标内的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测试过关,老师们抓住课余间隙当面辅导。这样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和讲授,颇有孔夫子“因材施教”之风,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再如,紫云镇一中和王洛一中的作业批改记录做得详实严谨,认真落实了三级教研会布置的重点工作。
在这一轮视导中也发现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其一,部分学校常规检查只查数量,不管质量,没有统一打分,应付敷衍现象严重。 其二,大部分听课记录项目填写齐全,但只有优缺点,没有建议和意见,更没有问题的思考和灵感。 其三, 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内容空洞,字迹潦草,没有真读书,没有真反思。每一项教学常规,用心去做会为成长埋下伏笔,习惯应付只能带来疲惫。
在课堂教学方面,王洛一中、范湖一中、库庄二中、双庙一中等几个学校采用了同课异构的形式,效果很好,老师们在听评课活动中,通过比较和思考,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课堂对话有更深入的认识,建议以后的常规教研活动都采用这样的方式。其中,库庄二中的两节《艺术品》和范湖一中的两节《刘姥姥进贾府》,做课教师备课认真,教学设计用心,教学取向各有聚焦,课堂效果良好。
纵观听过的这些语文课,有一些共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
1.缺乏课堂主问题意识和学习活动意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教学问答和课堂活动成了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师生对话手段。可是,教师的大量无效的“问”和学生不过脑、无意识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一节课教师不断的问,学生不停的答。可问题没有思维含量,没有思考的价值,没有探究的必要。一问一答,碎问碎答,满堂问现象严重。
2.评价标准和评价语言单一。要么肯定,鼓掌激励,要么否定,一棍子打死。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只有对和错。没有引导、诊断和甄别。如“回答很好,大家给点掌声”“坐下再思考一下”等评价语言在课堂上屡见不鲜;“不错”“很好”等应和语言成为老师们的口头禅。老师的引领和点拨的时机和程度体现不够。
3.无暇阅读。有的教师在整体感知时,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又没有跳读课文,甚至连快速浏览一遍都没有,就让学生概述情节或复述故事,即使学生预习了,不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也是不对的。教师提出问题,不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就让学生回答,满足了部分优秀生的表演欲望,却冷落了大部分学生。
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学,教学质量来自于课堂。聚焦课堂教学,贴地而行,是我们乡镇中学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提升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