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句不断的马云,又放豪言!在9月10号教师节无锡举办的2017世界物联网峰会上,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们今天依旧用今天这样的教学方法、方式和课程,去教育这些孩子,那么这些孩子30年以后将会找不到工作。
对此,马云也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
马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看完马云的这段演讲,很多人感叹:说得太对了!发现自己的天赋最重要!
其实,这样关于教育方面的讲演,马云还曾说过很多,比如:
“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只能体验!”
“教育教育,不仅是教,更在于育。”
“有出息的人,都特别会玩!”
“情商、智商、爱商都有,才会有出息。”
“要培养孩子的担当精神。”
是不是觉得马云特别有教育专家的范儿?o(≧v≦)o~~
谈马云,谈教育,不得不提,这本影响了马云一生的书——
《人生》
路遥 著
这本书,在马云成功之后,多次在公众场合推荐。
1964年9月10日,马云出生在浙江杭州。
小学、初中、大学的马云从未和“一流”沾过边。
像每个叛逆的少年一样,马云小时候特别爱打架,经常挨处分,为此还被迫转学。
1982年,18岁的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考了21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从父母到他自己都几欲放弃“大学梦”。
高考失败,弱小的马云做起踩三轮车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他在金华火车站捡到—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马云对未来的规划。
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锲而不舍地参加高考,这使马云很受鼓舞,重新燃起了求学的渴望。
之后,他凭着每月30.50元的工资,重新回到夜校去复习。
1983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数学19分再次落榜。
1984年,马云第三次走近高考考场,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
考试时,马云逐题套用,最终考了79分。
这样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分数,让马云跌跌撞撞地进入与他理想中的北京大学相差甚远的杭州师范学院。
即便如此,在马云心里,最好的大学就是杭州师范,因为在这里,他找到了自信。
马云推荐《人生》时曾写到:
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同样受其影响的还有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人生》是作家路遥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曾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那么,《人生》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路遥)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和城市有着天壤之别,生活条件不用说,仅仅是常年艰苦的劳作也让多少人做梦都想脱离农村。
故事的主人翁高加林从小就看到他们的父辈们终日从事着“伟大而艰辛的劳动”,而始终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他离开土地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
要是他没有上过高中,也许他这一生也就认命了。
上高中期间,他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形成了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若是要摆脱终身被土地奴役的命运,他唯一可走的一条道路就是参加高考、升学,但能走过这座独木桥的人微乎其微。
高加林没能闯过这一关,但他是幸运的,回乡后,他当上了代课教师,这项工作既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也让他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
(电影《人生》中的高加林)
但是好景不长,大队党支部书记高明楼利用手中职权安插他的儿子三星到村小学任民办教师,挤占了加林喜爱的已从事了三年的代课教师工作。
因此,他重新回到了农村。
正当他失意、痛苦、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
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
同时,她也是村中最理解、最同情加林的人,在加林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她顶着父亲和来自村中各方面的压力,为加林分担痛苦,用纯真的爱帮助加林重新点燃希望之火。
可以说,是刘巧珍的爱情抚平了高加林心灵的创伤。
但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
由于高加林二爸从新疆某部队转业到地区劳动局任局长,幸运之神再次降临,他有幸离开农村,到县委办当了通讯干事。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高加林进城后,尤如一只被困多年的雄鹰,一时又可以展翅高飞了。
他不顾劳累,不怕艰险,只要有新闻,不管路途有多远,现场有多危险,必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凭借他的知识、才能和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精神,他的事业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他的自信心和社会地位也逐步树立起来。
在此期间,高加林又重新遇到了他的昔日同学黄亚萍。
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没有掺杂半点虚伪的成份。从小生长在干部家庭的亚萍,有很强的优越感和不掩藏自己感情的特点,追求高加林也成了顺利成长的事。
与巧珍相比,黄亚萍的确是与高加林在精神层面更相配,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
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
在经过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并公之于众。
书中原文:
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
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农村,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
而在此时,巧珍已嫁作人妇,家境优渥的黄亚萍也不可能再跟他在一起。
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让他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
最后,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而后懊悔地扑倒在了地上。
至此,故事结束。
读《人生》这本书,不能不说说巧珍。
巧珍的付出,让多少读者潸然泪下。
在巧珍身上,有许多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最感人至深的是她那博大的胸怀和至真至纯的爱。巧珍对高加林的爱一往情深,始终如一,不带任何功利色彩。
当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又不得不回到农村,此时的巧珍已成为别人的新娘。
巧珍的姐姐巧英,准备在进村的路上羞辱加林一番,巧珍哀求姐姐千万不要这么做。
她还逼着姐姐和她一起去向巧英的公公、大队党支部书记高明楼求情,为加林安排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
在巧珍身上,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一种在生活中的牺牲精神。
尽管我们现在并不提倡为他人过度牺牲自己,但不可否认,巧珍这个人物是一个很美的形象,感动了万千读者!
(电视剧版《人生》中的刘巧珍)
再来说说高加林,满身能量和报复,却始终摆脱不了当农民的命运。
现在的孩子可能无法体会高加林当时的生活窘境。
可是对那个年代多少有些了解的70后80后来说,对他还是由衷赞赏。
当他来到城市,受到城里人的蔑视时,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放弃,他心里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
这样的想法令人钦佩。有的人在面对失败和不公时一蹶不振,甘于平庸,可高加林没有。
难怪把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身份去掉的公社书记高明楼一直担心这个性子很硬的年轻人将来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回来找他的麻烦,所以心里总是惦记着找机会来化解他们之间的怨恨。
可见有前途的年轻人谁都害怕,因为他们的将来无法估量。
正如路遥在书中所说: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我相信以高加林的性格和才华,他迟早会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终其一生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当年高加林的形象激励了千千万万迷茫的青年,马云当年踩三轮车的时候看了《人生》,意识到只要不放弃就总有机会,于是他后来成了亿万富豪。
但愿这部小说,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提示:本书适合小学4年级以上的孩子阅读。
阅读价值:文学性、年代感
附:主要人物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