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个男人
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讲述巴菲特从白手起家到创办伯克希尔获得成功的经历,以及他的投资理念,成功秘诀。巴菲特的净资产超过6亿美元,是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亿万富翁。
在86岁,他仍然每天早上去办公室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世界上第五大上市公司。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谦卑的生活方式是他的道德核心。道德和诚实的原则,使他在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捐赠中摆脱了一切。
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1991年美国独立日那个周末,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和她拥有的《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梅格·格林菲尔德的倡议下,巴菲特参加了比尔·盖茨的父母在家里举行的一次私人聚会。
晚饭的时候,盖茨的父亲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巴菲特的答案是“Focus”,即“专注”,而盖茨的答案也是“专注”。
当巴菲特说出“专注”这个词的时候,不知道屏幕后有多少小伙伴能够体会这个词的含义,和我一样被其感动。
2.最宝贵的财富
所谓“专注”,是意识以清晰而迅速的形式,在多种可能性中选取一个物体或一种想法的过程。定焦、集中和意识是专注的关键因素。
专注意味着对某些对象的忽视,以便更高效地处理其他对象。最新的脑认知科学研究表面,我们在关注事物的时候,因领域多样、目的不同,所使用的神经通路也各有差异,其中一些相互协调,一些则相互排斥。
认识真正的注意力,关键在于放弃注意力的“价值”。当我们愿意用看一本书的时间,阅读和思索一个句子,那个句子所蕴含的启示便可以呈现出来。
注意力与金钱和时间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
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再生;尤其当人达到一定阶段后,会更能体会到:凡是能用钱买到的其实都是便宜的。再进一步讲,财富自由背后的真正的含义是:将来早晚有一天,你再也不需要为了生活出售自己的时间。所以,从价值上看,时间>金钱。
而时间与注意力相比,不是它不重要,只不过它本质上不属于我们,而且时间本身并不会有任何产出。我们只能试着与它做朋友,让它更高效率地为我们所用。
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便是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一切的价值,都是我们注意力的产出。
3.数字化的浅薄
移动互联的今天,我们时刻被铺天盖地的数字化信息所包围。“唯恐错过”、“信息恐慌”、“无手机焦虑”,我们不断地查看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许许多多的信息、邮件、推送和通知,担心对新信息的接收落后于别人,担心回复太慢,担心给别人的朋友圈状态点赞太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司马贺(Herbert Simon)早在40年前就已预测出今天的情形:信息已经“耗散接受者的注意力”,他在书里写道,“因此,信息的丰富将带来注意力的匮乏”。
很有意思的悖论,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却同时也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想获取更多的信息,想留下更多的印象,想拥有更复杂的特性”,而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它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
4.三个大坑
李笑来老师在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开篇即点出人生中的三个隐形大坑:“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人最擅长合理化自身的行为。反观身边的人,还有之前的我,绝大多数时候都掉在坑里。更可怕的是,因为大家都在坑里,所以大家看起来都一样,没有人知道自己已经掉进坑里。
如果我们从生活现象出发,不难发现这些大坑都有着极其正常、合理的面孔,甚至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凑热闹的吃瓜群众”帮助我们在人群中找到归属感,“随大流”、“伸手党”替我们省去了自己决策的思考过程,“闲得慌地帮别人操心”带给我们安慰和些许成就感。
但是从长期上看,它们破坏了获得并积累成长能力最重要的资本,注意力。
从来不懂得珍惜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四处挥霍注意力的他们,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了“失败”,对吗?
5.专注造就卓越
爱斯基摩人有一个传说,解释光的起源:一只生活在漫长黑夜里的乌鸦由于找不到食物而渴望光,于是大地亮了起来。
如果确实有愿望,如果所渴望的东西确实是光明,那么渴望便会产生光明。当我们专注于某一点时,便会真正地产生渴望。
注意力究竟放在哪里合适呢?
首先,必须把最宝贵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不断学习、反思,在践行中复盘,打磨可以有积累效应的技能。坚信复利效应,(1+r)^n,保证r是正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其次,要放在自己的真爱上。所谓“爱”,不仅仅是索取,也是贡献。因为真爱,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不求回报地“浪费”在自己的爱人、父母、子女等身上,关注和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最后,把注意力放在对整个社会或者世界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上。对社会和世界真正有贡献,价值会是巨大的。长期来看,价格势必趋同与价值。
6.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一下,既然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那必然也是别人能够给你的最为重要的财富。
长远来看,我们个人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别人的注意。如果你的老板都没有注意到你的工作,你的晋升从何而来?如果你的团队都没有注意听你说话,高效的沟通从何而来?如果你都没有抓住客户的注意力,生意成功的胜算又从何而来?
如何获得别人的注意力?
「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本·帕尔曾撰文论述过这个问题,借花献佛。
注意力有以下七个引爆按钮:
1、找到注意力的自动按钮
如果有人开枪,你一定会回头看;如果一个身着红裙的姑娘想搭便车,她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此感性化的细小线索会自动地引导人们的注意力。我们身体的安全生存机制反应的比我们的大脑要快更多。
2、高度重复打破框架
框架理论说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由我们的生理、个人和社交的经验、偏见等各方面框架塑造而成的。我们只会关注自己想看的,而压根不会去理会其他。想要以此引发注意力,你可以向你观众的框架靠近,或者改变他们的。高度重复是改变别人框架的好方法之一。
3、出其不意
我们会对那些浇灭我们期待的事情给予特殊关注。人们对人对事都会产生期待,这种与生俱来的需求敦促我们去发现一件事情到底是预示着危险还是幸运。而在学术圈,违反预期理论告诉我们:一件事情越偏离期待,它反而更令人期待。
4、提供具象化奖励
许多人相信神经递质多巴胺是人们感觉到快乐的原因。但密歇根大学的肯特·贝里奇博士(Dr. Kent Berridge)更愿意相信快乐和希望、动力有关。我们欲望的养料是“想要的”食物、性、金钱或者更加内在的奖励比如自我满足感和目标感。我们可以触及到、体验到、甚至是脑补到的奖励都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
5、声望就是一切
在消费者最相信的发言人排行榜上,专家远远高于CEO和名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2009年,埃默里大学神经经济学家格雷格·伯恩斯(Greg Berns)研究发现:当我们从一个专家那里收到建议时,我们大脑的决策中心会减慢甚至停止工作。这被罗伯特·西德尼博士(Dr. Robert Cialdini)称为“导演性顺从”。特别是如果你想要获得陌生人的注意力,先用自身资质获得主导,表明你的专长,提及一些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或者引用一些相关领域的知名言论。
6、未完成,所以期待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能废寝忘食的阅读一本好书?前苏联心理学家布鲁马·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的“蔡氏效应”(the Zeigarnik effect)给出的解释是:我们的记忆力会倾向于记住那些未完的故事和任务。我们还讨厌不确定性,总是想法设法地降低它。利用好这一点,也能帮你获得注意力。
7、营造认同感
《中介化:媒体如何建构你的世界和生活方式》(Mediated)的作者媒介人类学家托马斯·德·曾戈提塔博士(Dr. Thomas de Zengotita)认为认可度需求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之一。我们渴望被别人认可和认同。他说:“所有的哺乳动物都需要注意力,只有人类还需要被认可。”其中关键是归属感,人类需要觉得自己是某个集体的一员并且被这个集体所关爱。给你想要获得其注意力的人这种感受,他们一定会有所回报。
写在最后:理解专注,控制和分配专注,是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