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一种非线性、不可复制的工作,每次都是新开始。
所有产品的本质可以抽象为一个交易模型,为目标用户提供产品/价值,所有稀缺的资源都可以作为产品来交易。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传统互联网招聘提供的产品是简历和职位,做的是流量生意,等同于淘宝。当可选择的集增多时,供需匹配就变得重要。淘宝拆分出天猫,提供高质量、品牌力的商品。而后内容电商,推荐什么值得买。提供优质简历,是100offer的生意。然而消费升级,简历的背后是人才,职位的背后是公司,人才、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均可用数据量化评估。推荐什么公司值得加入,尤其对于小微企业,两端都存在需求。对于有一定经验的互联网从业者,求职已从海投模式到主动筛选模式,对于小微企业需要多出口PR,吸引优秀人才。
看准网切的是一个强需方向,求职面试了解公司,但是产品模式具有天生的瓶颈。看准网上,用户点评的主要动机在于吐槽,所有公司的评分均值偏低,信息参考价值有限,也容易信息厌倦。一定人员数量基础的大公司才有较多的点评信息,中小型公司的点评等信息基本为空。公司入驻的动机几乎为零,甚至遭遇对抗。
产品生态的调性,影响着产品的成长空间。善良、正向的产品相对消极、负面的产品,有更多的成长可能性。负面的东西可以一时兴起,也更容易厌倦,毕竟用户还是在向往诗和远方的女同学。
数据是客观的,人为输出的内容具有倾向性,吐槽为负、PR为正,所有信息加合后可以看到的更完整。对于影响自身利益的信息,用户具有主动猎寻的动机,甚至会产生付费行为。
用户愿意消费的信息流类型是相关/相似的、有趣的、有价值的,对应的频繁消费的动力在于好奇、寂寞、成长。朋友圈—身边人的日常,与用户的强相关性。做得好的兴趣社交,会挖掘深层的心理共通,而不是表面硬性指标的相似性。脉脉,定位于弱关系链的职场社交,通过类朋友圈的动态,建立社交关系,切社交的衍生价值。但是用户之间的相关/相关性弱,产生的信息单薄碎片化,不足以引发用户的频繁消费兴趣。职场社交更倾向于直达价值,所谓的结交人脉,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合作、招聘内推等。用户的实际需求在于此。所以,强化话题社区、招聘、合作等,用需求价值带来粘性,再反补动态,更利于实现价值链。
这也是职人鲨的价值初心。市场是验证想法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