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读分享了英国作家伊恩.莱斯利的《好奇心》中的关于好奇心的三个内容:好奇心时成功的内在发动机,唯有认识性好奇能够激励我们不断走向卓越,通过狐猥策略、同理心询问和匠人思维这三个训练方法,可以将你的好奇心持久满格,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据说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有着好奇心,开始着探索这个世界,从而生存下来。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的好奇心逐渐退化,是什么剥夺了我们的好奇心?是父母要求的听话,还是学校老师压迫着我们的服从?真正的好奇心时会持续地探究,并由此引发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好奇心也是需要不断鼓励、奖赏和激励,要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因此需要在家庭、学校和工作中耐心培育。
现在的自己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放弃追逐未知的精彩,美曰其名这是追求安稳,然后麻木的活着。是否记得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好奇心害死猫”,让我更有“道理”的压制好奇心,直至好奇心一点一点开始消亡。偶尔脑中会浮现一个问题,然而很快的便沉寂下去,不会有下一步的探寻解惑。今天解救一下我的好奇心,在看完晨读时脑中浮出一个疑惑,我抓住了它,没有向往常一样让它随风飘散。
文中提到同理心询问时,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多问自己【在别人看来,这件事是什么样子】,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会有着与自己眼光不同,以此保持好奇心。问题来了,我们从来不是别人,未成经历别人经历的一切,你如何确定你看到的是别人的看到的样子?
对此我很不解,我看待事物的反应、想法等等都是过去我所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这个我。换个角度看问题我能理解,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我可以从常规的一面去思考,又或者从反面去看待。实在不行还可以给予一个既定的结果,倒推回去。然而我怎么可能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呢?我们经历着不同的成长,掌握着不同的知道,有着对方不知道的秘密,这一切造就了我们的不同。我要从什么方向或者点深入才知道这个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俗话说“你又不是人家肚子里的蛔虫,怎么能知道人家怎么想的。”思考无能的我只能求助百度,输入“怎样知道别人怎么想的”,很快看到在百度提问上也有着和我一样困惑的人。大部分回答者都说到需要多观察对方的言行,注意对方的话外之音,还有就是学点心理学。这些都需要那个别人在面前你才能根据他的言行举止和眼神做出判断吧,现在是碰到一件事或者是看到未知的,那个别人不一定就站在你的面前给你观察。这时需要知道这个别人在想什么,真的好为难宝宝。
在认真思索分析,我想到了一点。或许这个别人不是真的别人,是我们眼中的别人,也是我们自己。前两天晨读中读到的透镜法则告诉我们:你是怎样的人,决定了你如何去看待别人。你用善良的眼看到的便是美好,你用污浊的眼便看到的是黑暗。如果看到的那个别人是善良、活泼的,我们会用自己善良活泼的一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看到的那个别人是阴暗的,我们便会用阴暗的一面来考虑这个问题。那个别人不过是隐藏的自己而已,并非真的别人。这是我对【在别人看来,这件事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欢迎小伙伴们来讨论、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