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世平同学播报】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播报,我播报的内容是法布尔写的《昆虫记》第六十三页内容:
法国作家拉伯雷在他所著的《巨人传》中,曾经说到有群绵羊,竟盲目的跟着一只被扔到大海里的头羊走,结果一块儿被海水卷起。如果说这群绵羊的盲目显得很愚蠢,荒谬,那么松毛虫的“盲从”是因为它的生存需要。的确,松毛虫出行时第一条松毛虫爬到哪里其余的松毛虫也排成整整齐齐的行列跟随其后,从不间断。他们的队伍就像一条长长的细带子。领头的松毛虫向东走,其余的也向东走,领头像松毛虫向西走,其余的也像西走,前后配合的十分协调。在路上领头的松毛虫不断吐出丝来,很细。其他随行的松毛虫也分别吐出丝来,将这条丝线加厚加宽,使它成了一条狭窄的袋子,或者说是松毛虫的绸缎轨道。松毛虫,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价铺设轨道呢?原来松毛虫常常在夜间去吃松毛针。黑暗中它们从松树枝上的它的窝里爬出来,从上到下啃噬分枝上的松针。它在肚子吃饱后回它的窝里,它便要在松树的树之间上上下下左拐右拐,因此对它来说回“家”的路漫长而曲折,而松毛虫近视,在漆黑一团的夜晚行路更不便,同时它的嗅觉迟钝,也不能为它在夜间行路提供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它要回到窝里就只有靠他先前在路上吐丝结成的细带子了。只有借助这个细袋子爬行前进才不会迷路。要回窝里时,他们就会近找到一条丝线并沿着它行走,不久松毛虫都集合到一条带子上来排队前进,就能顺利的回到它的窝里。
这段由绵羊的盲目巧妙的过渡到了松毛虫,运用一系列动词,将松毛虫“盲从”的过程形象的表现出来 ,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松毛虫吐的丝比作绸缎,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毛虫吐出的丝的细腻。中间插入设问,使内容跌宕起伏,引起读者兴趣。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揭示了松毛虫“盲从”的原因,激发了“我”对昆虫的渴望,同时也表现了这个世界许多未知奥秘的奇特神秘之处,引领我们去探索研究生活中的诸多未知。
【同学跟帖】
杜淳彧:
大家好,我是杜淳彧,今天由我来点评代世平的播报:从内容来说,这段话先写了绵羊的盲目跟从酿成的悲剧,为后文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又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段在描写松毛虫时,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吐”“爬”“啃噬”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松毛虫跟随头虫的过程,为后文点明了松毛虫吐丝的原因。这一段还运用了两处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松毛虫的队伍比作一条长长的细带子,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松毛虫的数量之多;将丝比作一条绸缎轨道,生动形象突出了它的美丽及松毛虫的用心良苦。总的来说,这段运用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松毛虫的高度赞美,很是精彩。
从朗读来说,代世平对了略显紧张,如果在松毛虫吐丝过程时再加入一些抑扬顿挫的情感,那就更好了。
季邱仪:
这段文字,作者的描写十分细腻,具体。将松毛虫生动化,同时,也概括了它的生活习性。代世平同学赏析的很到位,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写出松毛虫的特点,并加入自己的理解,语言十分精炼。
代世平的朗读较为流畅,吐字清晰。可能是有一些紧张,语速有些慢,偶尔有几处停顿。不过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林柯彤同学播报】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进行播报,我播报的内容是,雷切尔.卡森写的《寂静的春天》中第一页与第四十九页中的各一段话。
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座小镇,一切生灵都和谐地与周围的环境呼吸共存。小镇位于一个欣欣向荣的农场中央----农场的格局如同棋盘一般规划整齐,里面有一片片的庄稼地,还有长满了果树林的小山坡。春天,洁白的花丛好像蓬松的云朵一般漂浮在翠绿的原野之上。秋天,整齐竖立的松树好像一道绿色的幕布,中间闪烁出橡树,枫树和白桦树熠熠生辉的彩色光芒,狐狸在小山丘上吠叫,秋天的晨光合着薄雾,田野若隐若现,小鹿踏着无声的步子,静静地穿行其中。
这片生长鼠尾草的土地位于西部高原和高原上的山脉低坡地带,这是一片在数百万年以前由落基山系巨大隆起所产生的土地。这里的气候异常恶劣:漫长的冬季,当暴风雪从山上袭来,积雪深深地堆积在平原上;夏天的时候,由于缺少雨水,这里被炎热、干旱处所包围土壤,土壤受到严重的威胁,干燥的风吹过的时候,一并带走的植物叶子和茎干中的水分。
第一段话是写景的,而第二段话是写生长鼠尾草位置的气候,但都用季节来反映出农场里格局与生长鼠尾草位置的不同点。
第一段话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洁白的花比作云朵,将松树比作绿色的瀑布,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环境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狐狸在小山丘上吠叫,秋天的晨光合着薄雾,田野若隐若现,小鹿踏着无声的步子,静静地穿行其中”则让人有一种画面感。“合”“踏”“穿”一系列动词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用这写略写的景物突出小镇的欣欣向荣。括折号则解说说明。
第二段话中,“袭”“堆积”则写出了鼠尾草冬天生长气候的雪之大;“严重”“一并”则写出了鼠尾草夏日生长气候的炎热。一冬一夏,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合两点话来看,第一段话是以春、秋两季来写农场的格局,而第二段话是以冬、夏两季来写的。作者的写作特点也许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具体突出它的性格。春夏秋冬则应是并列关系,但第一段话春天与秋天的转折是句号,我认为这里主要是用季节来突出花与松树的特点,而不是具体对一样事物进行描写。恰恰第二段话作者抓住鼠尾草的生长特征,使用分号,用不同的季节来突出出鼠尾草生长位置的气候。
【同学跟帖】
吴傲天: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点评林柯彤的播报。第一段交待了小镇的位置及一个规划整齐的农场。运用比喻,将洁白的花丛比作蓬松的云朵,松树比作幕布,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镇的环境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的喜爱。“叫”“踏”“穿行”运用一系列的动词,使“狐狸”“小鹿”更加灵动,跃然纸上。
第二短交代了鼠尾草所生长的地理位置和土地形成的原因。以冬季的漫天大雪与夏季的干燥、炎热,形成对比,生动形象的突出了地理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植物生长的困难,表达了作者对鼠尾草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顾勇:
这两段文字,有一个关联那就是季节,林柯彤同学用季节把两段不关联的文字连系在一起,同时林柯彤的赏析很有深度,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作者情感三方面表现出第一段中农场那里的优美,以及第二段中鼠尾草生长的毅力。
林柯彤朗读的声音富有感情,语速不快不慢,吐字非常清楚,偶尔有点小错误,总体还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