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人的一天No.29:66岁杨老伯的豆腐人生

"66岁杨老伯的豆腐人生"

关于豆腐的起源,古代便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孔子时代即有豆腐,一说是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但无论如何,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项发明,豆腐工艺一直流传至今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豆腐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受到人们的欢迎,被人们誉为“植物肉”。其原材料则以黄豆为主。

深秋已至,清晨的太阳正驱散着笼罩在空气中的潮雾。奔波了一个早上的杨老伯刚从外面回来,老伴已经为他备上热乎的早饭。每天早上6点多,杨老伯便开始出门买豆腐,独具特色的吆喝声回荡在寂静的村落里,他没有固定的地方,开着车走街串巷,熟知的客人闻声便会出门招呼,这种沿袭了不知多久的“叫卖”方式,在农村仍然很熟悉。

杨老伯家住阳郭镇北杨村,院子里堆满了刚刚秋收来的农作物,以及农作物的秸秆和树皮,大娘告诉我们,这些柴禾都是用来做豆腐的,虽然煤火更方便,但用柴禾做出来的豆腐可比煤火做的要好吃。

杨老伯今年66岁,25岁的时候从商县来渭南闯荡,之后在此定居,一眨眼40多年都过去了。当初来渭南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为了生计便跟着村里的长辈学起了这做豆腐的手艺,一直做到现在。卖豆腐的营生让杨老伯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后来又赚钱盖了新房。如今儿女都已成家,连孙子都读幼儿园了,可是老伯还是放不下他的豆腐,他和这陪伴了大半辈子的老伙计,早就有了深厚的感情。

生意刚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那时候家住贠曲的杨老伯要每天早上4点起床赶早市,骑着自行车从西塬奔波到杜桥市场。豆腐本身又是极易破损的食品,一路上都要小心翼翼,稍有闪失就卖不到好价钱。大概是那个年代人们习惯了这种艰辛,为了生活而奔波,愣是坚持了18年之久。

盆里是做豆腐的主要原料——黄豆。经过一夜的浸泡,一个个黄豆已经涨得圆鼓鼓的,瞬间感觉精神饱满起来。都说黄豆性子硬,但经过这无色无味的水的浸泡之后,却也变得娇艳可人起来了。此时,老伯已经吃完早饭,休息片刻了便开始忙碌了,他先把泡好的黄豆打捞到水桶里,细心且眼尖的他还会时不时把一些不好的豆子挑拣出来,从豆子到豆腐的过程就这样开始了。

泡好的黄豆要拿去村口兄弟家打浆,他家的机器效率要比人工打浆要快,而这也是整个豆腐制作过程中唯一一次有机器参与的环节。老伯说,以前泡好的黄豆都是他自己挑着扁担送去兄弟家,后来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就自己“研发”了一辆手推车,一次最多可以挂上六桶,省时省力。

打完浆回来就要开始接下来的工作,院子的最里边就是杨老伯的“厂房”,这里虽然凌乱,但做豆腐的器皿也还算干净。屋子里全是烧火用的柴禾,没有其他的机器,显然这余下的工作都要手动完成了。杨老伯先将磨好的豆浆倒入水缸中,然后用一种专用的袋子裹着这些豆浆,在搭在锅上的架子上使劲挤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挤出纯纯的豆浆,同时也将豆渣过滤出来。

做豆腐不仅靠手艺,还是体力活。别看这几十斤豆浆,光挤压一遍就要花了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别说年过花甲的老人,就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如果不得窍恐怕也听吃不消。长时间的劳作已经导致杨老伯的指关节严重变形。前些年四季奔波大概是为了养家,为了孩子,如今儿女已经不需要自己再这么辛苦,但老人还是不愿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赚得不多但也能满足老两口生活所需,关键是忙活了大半辈子,早就闲不住了。

被挤出的豆浆慢慢地被锅底点燃的柴禾烧得沸腾起来,四周的空气里也开始弥漫着一股豆浆的香醇。生的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细胞凝集素、皂素等物质,这些有毒物质比较耐热,所以高温沸煮可以很好地起到杀菌的作用,也确保了豆腐的安全。

老伯开始将煮沸后的豆浆倒入水缸中,然后让它开始慢慢冷却,大约30分钟后,美味的豆花便形成了。我们平日时吃的豆腐脑和豆花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关键就在于“凝固”的时间点上,稍微嫩一点便是豆腐脑,时间再长一点就是豆花了。

当然,从豆花到豆腐还需要最后一道工序——上豆腐。首先用水瓢把缸里的豆花放到筛子里,并在上面盖着用开水煮过的白布。为了豆腐的硬度好一点,杨老伯会要用刀把整块的豆花划碎。然后“破碎”的豆花用布包裹起来进一步凝固,有时还需要用重物压在上面,以便更好地把多余的水分挤出来,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将布再收紧,如此反复才有了最好吃、最完美的豆腐。

做完这些工作,基本也告一段落,接下来就等豆腐成型冷却,第二天就可以拿去出售了。杨老伯的豆腐在附近十里八村也算远近闻名,而他每天的生活也基本都是围绕“泡豆——打浆——煮浆——做豆腐——卖豆腐”展开,几十年如一日。他并不懂得他的手艺对于年轻人来讲意味着什么,工匠精神?或是其他。

老人们并不理解互联网带来的新一轮商业浪潮,譬如很多传统手艺正在借助互联网取得新的腾飞。然而像老伯这样隐匿的民间的手艺人还有很多,他们无心去抢占更大的市场或更多的资源,甚至对很多新鲜的改变也没有太多兴趣去尝试。但我们不能忘记,在现代工业文明到来之前,正是他们用双手让这个世界的文明得以延续,让那些精湛的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

晌午过后,老位老人又要准备第二天的豆子了,多少黄豆出多少豆腐在大伯的心里是一笔明帐。每一天,老伯会把第二天需要的豆子提前称好放着,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就用水泡着,等他把豆腐卖完回来豆子刚刚泡好。就这样,杨老伯日复一日,过着他的豆腐人生。就像书中所讲:人生无需太着急,就像坚硬的豆子,历经磨难终会成为又白又嫩的豆腐,所以,做人只需踏踏实实地跟着时间的步伐,总能遇到最好的自己!

渭南人的一天,感恩有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