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要你造一个词,准确的描绘暮春之景色,
你该怎么做?
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在记忆的宝库里,费力的搜寻有关春天的词汇:
比如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桃李芬芳,鸟语花香……
一直到你的记忆力用尽为止。
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去创造一个新词;
可是,我们似乎都没有这个能力了,
我们只会借助记忆力,去寻找一个现成的词,
脑袋里应有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不知哪儿去了。
这是现代人莫大的悲哀,
而在古代,造词、写诗并不困难,
还是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回答上面这个问题的吧!
02
公元1099年,暮春时节,一天傍晚,
15岁的李清照因为叹惜春天的离去,喝了点酒,早早的睡觉去了,
朦胧中,听得外面风雨大作……
次日醒来,她问丫环:“昨晚又是刮风又是下雨的,外面怎么样了?“
丫环回答:“没怎么样啊!你看这园子里的海棠花,跟以前一模一样。”
李清照有些无语,
她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
注意,李清照的提问,与文章开头的提问是一样的,
那就是:风雨过后,暮春的景色是怎样的?
丫环说是“海棠依旧”,这当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李清照断然否定,她的回答是:“绿肥红瘦”。
此事出自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文末“绿肥红瘦”四字,让15岁的李清照一举成名,震动了整个北宋词坛;
到今天为止,你若要描写暮春之景色,你都不可能找得到比”绿肥红瘦“更好的词。
那么,这四个字到底牛在哪里呢?
03
先还原李清照的整个思维过程:
第一步,展开想象。
李清照并没有出门,还躺在床上,但她“看”到的景色比丫环真切得多,
为何?想象力让她实现了空间上的穿越。
想象力是以五感为基础的,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比如,万紫千红,这是视觉中的春天;桃李芬芳,这是嗅觉中的春天,鸟语花香,这是听觉与嗅觉中的春天;气候宜人,这是触觉中的春天………
这五感中的春天,电影一般清晰的显示在李清照的头脑中,
才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择与概括。
第二步,精准概括。
才女选择了“视觉”来概括春天,因为视觉最直观、最强烈。
视觉相关颜色,颜色又有七种,才女选择了二种:红与绿;
红代表花,绿代表叶;
但因为是暮春,绿与红会有一个多少和比例的问题,
所以最准确的词应该是:绿多红少,
可惜,此四字虽然准确,却毫无美感。
所以,还须加工。
第三步,再次想象和概括。
最终,李清照把”多少“换成“肥瘦”,“绿多红少”变成了“绿肥红瘦”,
真是神来之笔,美感立现。
这是一种视觉上的转换,但转换之妙,之美,实在难以言表。
04
整个过程,充满了思维之美,情感之美。
先是形象思维在前,逻辑思维在后,接着二者如影随形、并驾齐驱。
形象思维打开了一幅一幅鲜明、生动的画卷,逻辑思维则立即对画卷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都说数学是思维的舞蹈,其实数学主要是逻辑思维的舞蹈。
诗歌才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双人舞。
至于情感。
李清照特别喜欢春天,暮春的到来令她伤感;她伤感,便认为暮春也会伤感,也会因伤感而变瘦。
这正是“肥瘦”这一神来之笔的秘密所在。
在宋词这个大舞台上,李清照一出场,就给中华民族贡献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词汇,仅此一词,便可将她载入史册了。
如果有谁不服,可以试着用另个一个词来概括暮春,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