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该如何与自己相处?
这是一个自观、自知、自省、自控、自修、自强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清理、治理和缩小自私的过程,把自私改造成自持,且具备智慧、善良、谦虚和利他的品质。
从这个角度,应该说自私也并非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这是人生存的社会性和自然性所决定的,天地之间仅一人,何其为人?何其为私呢?这个意义上的“私”便不必去刀枪剑戟的去讨伐,它只是一个客观存在摆在那里,倘处处看人私处,不是自障其目,自秽其心?
这么说是建立在清理、治理和缩小自私基础之上的,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狠批"私”字一闪念的过程,那么首先便需自观!
自观,自我观照,向内观察自我,观照什么,观察什么?起心动念处那份自我的位置,心念行进中的自私的膨胀程度,还有心念行进过程逻辑上的合理性,也就是对作为一个生命体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的觉察。
通过发现和觉察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自知,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俗话说"阴天下雨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不知道呀?”,兵法上也说"知己知彼",不观照自我,还真不知道,从心所欲,眼往外看,尽是利害得失,然后家雀儿跟着夜猫子飞,身心俱弃,茫茫然而不知所踪。自知,也可以说是自我评价,但不是自我遮避,自我保护,自知的过程需要自我省悟,撩开自己的羞耻、过失,甚至伤痛,去其腐朽而通达坦荡。
省悟的过程往往漫长而曲折,因为积习与沉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说凿开这些积习与沉淀需一翻功夫,单是俯下身子自我开掘的寂寞与孤独有时也令人半途止步,外境之中稍有诱惑牵引或许又追逐而去,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甚至自观、自知的努力也泥牛入海。
自知省悟之后,应该处处"以戒为师",佛家说戒而生定,定而生慧,这就又需要一个自控,知悬崖勒马,知扬鞭奋蹄,进退自如。自控不仅仅是知止,还包括知进,否则即使万事俱备,那颗醉生梦死的心也会错失良机,该勇猛精进时,当仁不让,快马加鞭,就别多愁善感地为赋新辞强说愁了。这本身又是一个修改、修造与修养的过程。
佛家也说悟后起修,修的目标,当然是脱胎换骨,洗髓易筋了,至于成佛成仙与其说是迷信,也不妨认识成一个人的思想心智向自由王国升华的一种浪漫主义表达。
按照上述的层阶,是不是最后飘飘欲仙了?不是,以戒为师和对于自私向谦虚的改造一刻也不能停止,否则,自强便谈不上,没有谦虚的自强,里面的核芯是羞怒和莽撞,所以本质上也就成了自大和为了填补羞怒所燃烧出来的空虚而莽撞地傲慢!
佛家还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念头怎么个死法,小生还未得其法,法身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前贤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之活水在哪里?吾尤寻寻觅觅。或许是无知和偏见,距离谦虚的水平,本人自我感觉也甚是遥远,至于思想心智向自由王国的迈进,本人更是感觉步履蹒跚。一堆荒唐言,算是抛砖引玉,以期见闻者批评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