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度假的时,有天和毛蛋爸电话,就听见他特感慨地说:“我看了《北京与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不错,是个好片。”之后几天就听他说又买书了云云,买的居然是《不二情书》中作为引线的《查令十字街84号》,并一度写书评赞誉有加。
我俩之间的谈话,是言之有物的,所说的事情,大多有共同的体悟。只是在这件事情上,我却像一个吃瓜群众般看他在那里大发感慨。此举颇让我愤愤不平,像是本该两人都知道的小秘密,被他一个人窥见,还千方百计地告诉你那个秘密如何的神秘迷人,只是结果......哼哼,不告诉你!顿时,让我的小心心有无数只猫儿在那里挠啊挠,只恨不能来一筐《查令十字街84号》,瞅瞅她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被拍成电视剧,还引发毛蛋爸感慨万千。
今天,毛蛋爸把被书友借走的《查令十字街84号》带回。看着这个被我神经质般叨叨无数遍的圣物,终于被带回家,我的小心心顿时雀跃,在和小毛蛋玩耍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拿起她端详。趁着小毛蛋睡着后,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以汉芙和弗兰克为主的书店职员及其家人横跨二十年的书信往来构成。看着书上以书信形式标注的久远的写信时间,感觉像用手在触摸一段斑驳的时光,那短斑驳的时光洒下的余晖,映衬着查令十字街84号这老旧的书店,告诉你一段书客与书店之间的缘起缘灭。这种感情大概只有在书信时代才会有的吧,因为用笔记录下的时光,是有迹可循的,珍藏起来,就像珍藏一段段岁月的痕迹。不像现在,忙碌到没有时间静下来写字,甚至连打字都是一种奢侈,而改用语音聊天。
大多人都在探寻汉芙与弗兰克之间的情感是爱情么?我不知道,也不想妄加揣测,毕竟弗兰克的情感只有他自己能够知道吧。至于后来这些观书者的忖度,无不带有自己个人的感情色彩在里面,或许这本身就是对于这段感情的非议。
在里面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两个彼此懂得的、惺惺相惜的人横跨着一个大西洋,却犹如近邻般的亲近。汉芙会放着近在咫尺的书店、音像店不去,等待着横跨大西洋的一个邮寄包裹;俏皮的她会对着弗兰克咆哮:你在干嘛,该不会是在打混吧,赶紧起来给我找书去;会对他抱怨:斯文扫地、世道中落、万劫不复,君岂信乎哉;也会对他感叹: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汉芙会这么说,只是因为他懂得,他懂得她对于书的挑剔,耐着性子从卷帙浩繁的古旧书籍中为她找寻,甚至多次外出寻书,即便时隔多年,也一直记得她曾经提到的书名,并在找到之后欣喜若狂。她也懂得,懂得他的用心,所以用她的方式回馈,在自己住着没有暖气的出租房、穿着带洞的旧衣服、生活那样窘困的情况下,依然对他们这群为她找书的朋友慷慨,为他们寄去牛肉罐头、鸡蛋,这些当时在二战时期的英国尚需缩量配给,供求严重不足的他们。这样的情谊横跨二十年,直至他们老去,弗兰克的孩子业已成年,两个人通信会谈论孩子,会相互感叹:幸好我们都健在如昔,只不过愈发老态龙钟。
只是这二十年啊,窘困的汉芙只能在想象中了解“她的书店”、柏克莱广场、温柏街、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她知道要了解英国文化,去那就对了,她知道要见到那个素未谋面却神交已久的人,他就在那里,可是她就是去不了,直至这个人去世,这是怎样让人唏嘘的事情。
幸好,在茫茫人海中,有那么一个人懂得汉芙,懂得她的小俏皮、小挑剔和小孤独。即便两人隔着遥远的大西洋,心却靠的那么近,你懂我,我也懂你,足矣。
看完这本书,已是深夜十二点,却按耐不住想要再看一看《北京与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想看看这本书作为引线的故事,会引发怎么的剧情,会不会还是让人心有戚戚焉。可是,居然没有完整免费的,只能透过预播的十分钟,窥见冰山一角,还好,是我喜欢的风格,也是我欣赏的演员。不过,对于我随性的性子而言,如果非要入个会员才能观看,反倒太过刻意。那就等着喽,等着看它的免费版,我相信,它就像那个弗兰克,总会在屏幕的那头等待着我,等待着与我的神交,然后给我意料之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