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第一次与HR哥(本名李江华)李老师初次结缘是在2017年的5月,当时李老师来我们学校给他的学员和我们的老师进行线下培训,我有幸做了志愿者,旁听了李老师一堂非常有价值的课。当时我才大一,专业方面什么都不懂,不懂到连SWOT分析都要向学姐请教。但除了当时记下的很多知识点外,我更想提及的是一个小细节,这个细节一直到现在我仍然不停的在脑海里重复。
课间闲聊时,李老师跟我打趣,“五一劳动节不是放假了吗,为什么不回家玩,来这边听课多无聊啊,还这么热。”我对当时的回答一直不满意,以至于一年多过去回想起来仍然觉得要是当时自己反应再快一点就好了。一年过去了,我进步寥寥,但换个角度想,我还有一些提升的空间,这次又偶遇了我特别敬仰的专业的胡教授,突然发现不知不觉自己心里已有好几位向往的大牛,自己总想着下一次见到他们时能够更进一步。虽然见效甚微,但庆幸的是我没有停下来。
一、从时间管理到精力管理
HR哥此次讲座讲了整整一个上午,过了中午十二点,讲到学校的投影仪都自动关机了,他下午还有一个下午的课,而我到十一点半左右就习惯性的觉得疲惫了。
之前我的重点一直在时间管理上,研究学习了很多时间管理方法,但最近发现一切都不起作用了,以前不起作用可以换方法,现在都行不通了。后来我发现一个词,『精力管理』,我突然意识到即使有自我管理的方法,没有精力,就没有行动,我依旧是低效的。人生是一次长跑,精力的使用应该是有弹性的,做精力管理很有意义。
那些工作任务比我们重的大牛,还做的更出色,这其中往往有着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你会看到他们会在早上七点就到公司,开始阅读,发动态和回复消息留言都集中在早晨、傍晚和深夜,回复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我只意识到了时间管理,却没注意到精力管理也并排存在着。
二、技能需要花时间去练
李老师指出我们除了需要做职业规划外,还需要培养工作获取的能力,以及工作各项技能。工作获取能力也就是写简历、面试之类的能力,这些能让我们获得工作的能力很多是无法突击的。我们有时会突击一门考试,集中学习知识,但例如人际沟通能力却一时无法突击。
有时越不去做的事,可能就越是你的短板。结合经历进行复盘,我觉得总结起来有几点:首先,从细节处发觉自己的能力短板,有些能力少有人提,却是一个加分点;其次,跨学科学习和培养能力,有时我们认为和我们搭不上边的学科的知识也能为我们所用,因为其中的能力,技能点是共通的;最后,刻意练习能力,不断以输入倒逼输出,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意思的方法去自我锻炼。
三、你是否有成为高管的魄力
这一点是这次讲座让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自己总结的。当时李老师提到了『焦虑』,这也是我们都在面临的,焦虑的原因各不一样,但都带来了焦虑。
那些创业者很焦虑,是因为他们有责任,当他们选择开始创业,就像一列火车停不下来,他们无法随意停止,无法抛下一句“我要去结婚了,再见”就不干了。身居要职的人必然需要承担起责任,他身后有一个庞大的团队,团队成员背后又有一个个家庭。
打工者看过程,关注的是如何能过完工作的八小时,高管看结果,只要结果没出来就不能松懈,这也是他们大脑时常高速运转,绷紧着那根弦的原因。要想成为能担重任的人,需要的不只是能力,还要有魄力,你能不能承担起千万的责任,有没有面对巨大风险的魄力。想到这,敬佩油然而生。
四、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要学会去沟通和包容
这句话我听过看过很多次,并不是每次都能做到,偶尔也会被一些不喜欢的人气到。《一代宗师》里宫二的父亲宫羽田对宫二说:“但凡一个人见不得人好,见不得人高明,是没有容人之心。”我说,一个人见不得人不好,也是没有容人之心。
人生不能总是顺意,你永远说不好对方下一句会说什么,会不会顺你的意。那些见不得人好,忍不了人不好的人,似乎都过于“较真”,不是为难自己就是为难别人。我想我们大概需要历尽千帆,识人无数才能做到包容他人,也包容自己。
这也使我联想到了最近听的一门课——培养随机应变能力的途径之一是学会如何即兴表演,其中的道理大概是在面对突发的事件,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件时,以娱乐的心态去面对,心态不那么拘谨可能处理更巧妙。当然这也是比较难掌握的,需要经常刻意练习。
五、人没有第二个机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
李老师讲座的第二个部分是讲简历和面试。经过学校里的招聘与培训课程和这次讲座,我现在做简历已经不像最开始那样不熟练了。
简历最被关注的其实是自我评价部分,因为对我们来说自我评价能提现我们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这也是展示自己的最好部分。
你如何自我定位?我们总是不想被定义,不想被贴上标签,但有时自己给自己一两个定义和标签也是给自己打造个人品牌,每当周围人做一件事,他们会想到你,这就是个人品牌的作用之一。
另外,第一印象只有一次,简历就必须一审再审,注重细节,比如是否有错字,同样的内容表达方式是否统一等等,可能就在哪一瞬间,简历的整齐感和精致感就会给面试官留下印象。
-
李老师讲了很多内容,我就选了印象最深的部分来复盘。令我觉得巧妙的是,所讲的内容正好和最近在听的课有联系,于是就就着一点思考赶紧输出。以后希望自己也能多做输出,乐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