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身为我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在我国最少拥有三千年的历史。古有伏羲、神农作琴,伯牙子期以琴成知音, 自此琴被作为友谊的象征。
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古时君子以琴自禁, 规范自身,修身养性,常常在书房放一床琴,有左琴右书之说。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故琴被看作高雅的代表,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乐器。
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琴之一道,不外乎“静”也。《庄子·人世篇》曰:勿听之以耳,须听之以心。心静,灵魂得到安然,思绪渐渐飘远,以至天人合一,种种哲理便是如此悟出。《庄子·天道》曰: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故琴可领略人生大道。
琴颇受古代文人推崇,尤其是诗人,大多精通乐理。古之琴人,不少同是文坛的著名人物,如孔子,司马相如,嵇康,李白,苏轼等。《论语·雍也》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子期听懂的不止是伯牙的高山流水,更是伯牙的仁义之道,他的做事准则。嵇康曾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音使人心境清和,去戾除躁,升华灵魂。
《吕氏春秋》曾云,闻弦歌而知雅意。知音的典范,不过在于一举一动默契十足,一瞥一笑知之甚深。人生难得一知己,以琴会友,高山流水。知交不过是子期亡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决绝,是山涛从政,嵇康书绝交信的无奈,是遇琵琶女,乐天泪湿青衫的悲悯,是跨越时间,孔子与文王的异代相交。
琴者大音希声,至乐无乐。正如大象无形,大巧不工,大智若愚。《说文解字》云: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到了一定的境界,本质反而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初始,从终极转向了初始。孔子从琴曲中感受到了文王的形象,子期从琴曲中感受到伯牙志在高山还是意在流水,师旷为了乐曲自伤双目,成就师旷之聪。对于琴,他们理解到了极致。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云: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曲误有人顾,遂为知音矣;所得此伯乐,人生无憾矣。琴之七弦,琴之七音。宫商角徵羽,土金木火水,君臣民事物,六弦文少宫,七弦武少商。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陶潜曾作诗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琴之趣,在于自然,知琴音,品琴意,让思想得到放松,灵魂得到安然。《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听天地之音,感受自然的奇妙无双;听时代之音,超越流光的异代知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