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不是哪个人的名字,三红是““红塔山”、“红双喜”、“红南京””三种香烟。
父亲是个老烟枪,虽然当了几十年的工人一直囊中羞涩,却戒戒吸吸一直没停下抽烟,为此被母亲责怪了几十年。父亲当然不希望我抽烟,他说:”哪个强盗希望儿子做贼?”可我其实从小学就用爷爷的烟嘴抽水烟丝、抽玉米叶子、抽看得到的各种植物,也能用奶奶的水烟袋呼噜上几下;从初中就偷偷从外公的烟壳里抽几支卷烟到厕所上吞云吐雾。外公最常抽的牌子是”骆驼”,我奇怪的是他老人家是供销社的出身,帐算得门儿精,难道就没看出来烟壳里少了?是他抽得太多心里没数,还是看破不说破?毕竟外婆也抽烟的。当然,我抽烟纯粹是好奇,没有上瘾;哪怕是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阿贵说“男人不抽烟和女人长胡子一样难看”,哪怕是读了警校,用饭票到学校门口一支一支地买了抽,也绝没上瘾,只是因为觉得有些酷。毕竟发哥、华仔我们这一代的娱乐偶像,屏幕上的经典形象没有哪个不是叼着支烟、威震江湖的。
父亲一辈子都没抽过什么好烟,从工作到退休前也就“雪峰”、“甲秀”、“红梅”、“绿南京”之类的,没超过五元钱一包,代表了彼时普通工匠的正常标准。他还有个习惯,绝不抽人家递过来的烟,一是自己抽的没人家的好,不肯沾人家的光;二是接了人家的烟又要再发烟回过去,懒得客套;三是人家递烟的时候未必是自己想抽烟的时候。他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抽上几口。有段时间咳嗽起来,被母亲骂得多了,就不抽了,我问他原因,他说:“抽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可是身体不好,又挨骂,那就不快乐了,不如不抽。”深以为然也,是沉默的父亲说得很有哲理的话。
说了半天没说到“三红”,父亲接触“三红”也是这几年的事情。也要从我抽烟开始了。我到刑警队之后,开始大模大样的抽起烟来。诗情画意点说,春天时抽烟,会感受到花的芬芳;夏天时抽烟,会感受火的激情;秋天时抽烟,会感受到收获的充实;冬天时抽烟,会感受到冰雪的清冽。实在点说,袋里装着香烟好办事,排查走访要发根烟和群众打成一片,探听消息要抽根烟和线人称兄道弟,领导发烟却之不恭,朋友之间有来有往,开会时抽烟那叫有氛围,写材料抽烟是找灵感,打牌时抽烟就是要让时间消磨得灰飞烟灭。尤其是审查人时香烟必不可少,僵持时抽支烟就破局了,自己无话可说时抽支烟理下思路,犯罪嫌疑人要抽烟时基本上是准备开口交待了。抽烟的钱加上摩托车加油,每月也是不小的开支,穷且快乐着,讲真,为神圣的公安刑侦事业抽烟,我无怨无悔,初心难忘。
工作长了,交往广了,饭局多了,看人家大碗喝酒,我那二两的量上不了台面,又做不到能言善侃左右逢源,就只能一旁默默大口吃肉、无聊地吐着一个个漂亮的烟圈证明自己存在。有时,口袋里也塞个一包半包的玉溪、中华、苏烟回家。父亲原先对五元以上的香烟价格是无知的,他只知道二十年前的红塔山是十元一包,能抽上的只有厂里的干部,是很拿得出手的。但自从我兜里有这些好烟后,他就警惕起来,一如既往自己肯定是不抽我这些“高档烟”的,且无数次告诫我“不要贪人家的东西”。同时他又惊喜地发现,高不可攀的“红塔山”变成了七块五。于是,这老头抽的烟逐渐变成了红塔山,他说:“我这有好烟,要抽烟到我这里来。”
而我一直认为云烟都比较呛,不醇,偶尔陪他抽两支,还是推崇柔和的大小苏烟,绵绵如丝,淡得像十五六岁的青春。可是小苏烟20元一包的价格已经超出了父亲的底线,他显然不会买,更别说大苏烟了。就在这时,我那一辈子反对抽烟的母亲隆重推荐了“红双喜”。退休后母亲到开发区某上海人办的大公司的食堂发挥余热,她见了世面,回来说:”我看人家上海的老板几千万上亿的身家,也不抽中华,就抽的红双喜,有次让我去买的,原来才八块钱一包。你不要羊儿叭嗞的,就弄点红双喜抽抽。”于是,我抽上了八块钱的8ml上海红双喜,果然清淡,焦油和烟碱量都较低,连续抽上一包头也不昏、口也不苦,样式喜气、醇香扑鼻。于是,吞云喷雾时,管他来人嫌不嫌差,我都郑重发上一支。于是,见我抽“红双喜”有滋有味,父亲再次提档升级,袋里装了此烟,遇见我则发上一支,谈理想谈人生谈廉政。然而此烟虽便宜,在小店却经常脱销,更别说农村,父亲有时要走很远去买,或留很长时间给我。尽管我说自己能买到,可他总是留着,就和小时候,我不好好吃饭,他每顿都做得热滚滚的一样。
抽了几年“红双喜”,可能显得另类,我给烟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作中得罪过一位小人,偏偏这位小人又只是道听途说,对香烟一知半解,于是在扫黑除恶的风暴中告发到了市纪委,称我喜欢抽的“红双喜”是某位犯罪分子送的云云,半年的时间里纪委先后函询、找我谈话,害我被烟友们嘲笑了好久。
这二十年物价飞涨,没涨的大约也就香烟、电器和汽车。二十三年前我在警校用饭票一支一支的买“红南京”,红南京也真炙手可热,拿得出手;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多年来,就和女神赵雅芝一样,好评如潮、拥趸众多、变化不大、老少咸宜。更感谢习总书记、感谢江苏的高质量发展,父亲的退休工资又涨了几下,我发现回到家里,他开始给我发12块钱一包的“红南京”了。难不成老头子想到“从优待警”了?父亲买烟突破10元用了四十多年,这比我在城里买车买房还不容易。我当然也知道他是为了我咬牙买的“爱心烟”。
回去看望他的时候,自然会抽起他递过来的“三红”,听他廉政的告诫,朴实的言语随着烟草的醇香入心入肺,随着飘散的轻烟弥漫在刻满童年的院落里。
(以此长文准备对香烟进行告别,伴着高血压,烟草的焦油也入脑入心了。心血管科医生郑重告诫,不要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