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时光荏苒,昨日历历在目。这是我12年写的一篇文章,近期加班太多,实在没时间更新周文,等有空些后再更新。
昨天翻出一张去年此时的照片,当时北京还下了一场大雪,银装素裹,是我在YQ家的阳台上向外拍摄的,一个雪白的世界。一转眼,一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在YQ那里,住的一年半没有暖气、但也天不怕地不怕、大家一起跑步、一起吹牛逼的美好日子。于是给他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他能感受到我的快乐和喜悦,我也能听出他在事业上一步步的成长和蜕变。
说起YQ,之前我与他并不很熟。读研时,寝室里两位哥们曾与他本科同班,常提起YQ对技术的追求,以及技术的日臻跃升,比如常年钻技术、一行行垒代码、自学学校教授内容之外编程语言。总之,是一个技术上有追求、对编程情有独钟的人。在理工科学校,尤其在计算机系,技术牛犇和技术狂热,是大部分技术达不到精尖、对编程不那么热情的众生所膜拜的对象。
研究生第一次选课,我选择了一门有四个大作业、需要大量精力投入的计算机应用编程实验。因为之前本科我读的还不是正儿八经的计算机系,虽然也参加过几个实际项目,但感觉动手实践、对技术的应用还有待增强。当时选择这门课的班里同学不多,大部分选择了另一门相对更容易通过的实验课,关于voip协议栈的调试。在这里,我第一次碰到了YQ,恰好其中的一个大作业编程还需要配对,G老师要我们自由选择,形成一个两人小组共同完成,当时我俩就一拍即合,据事后YQ同志回忆,在那个大教室里,就觉得我特顺眼,能够一起做出些东西,哈。
之后的一个学期,我们之间就经常会有些交流,宿舍之间也串来串去。解决大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谦逊、低调的人,从不张扬显摆自己的技术,而且有时遇到问题,自己搞不定,还“不耻下问”,让我去帮他调试。我记得特清楚,我从七楼跑到他们六楼的宿舍,调试的是一段对ip协议进行分析,并用mfc 编程实现可视化的代码。尽管我认真分析、捣鼓了半小时,当时也没搞定。不过,看到他编写的代码,被震撼了一下,面向对象编写,相当的优美,对,是一种代码之美,虽然我写东西也不那么烂七八糟,也读过不少设计、编程的书并努力实践着,也曾接触过一些写得挺不错的代码,但周遭有一位能将技术编程书中精髓演绎如此美妙的人,真是第一次见到。
读博时,我们恰好又分到了一间宿舍,对YQ的了解更多起来。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看书、买书、藏书。如果将他的必备品分两类,就是书和非书类。每次搬家,最让他头疼的就是那一箱箱厚实、有分量和重量的大部头,和那一柜柜的各种技术类、数学类、书非技术类书籍。这些书也有特点,大多是国外原版以及国外大学教材,国人的书他基本不碰,他的原则是,只求最有价值和原汁原味。我们读研期间,一直基本是在做工程、做开发项目,研究生更多可以说成是工程生,我还相对幸运些,中后期参与的973项目有些研究成分,但也仅是皮毛。因而,在读博初期,当宿舍里我们其它几位还没摸清楚搞科研、写论文的套路时,他已经发表过几篇英文会议文章了,对研究也积累了不少心得。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大家刚搬入没多久,一次夜间扯谈,他在下面挑灯翻书,我们其他几位已经滚上了床,YQ分析说,计算机研究一定要打牢数学基础、搞定英文表达、强化算法设计,才能出好文章,真正做些事情。在复杂网络分析的领域里,他很早就看到了应用数学的重要性,因而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所以大量的书籍中,计算机科目是最全的,包罗万象中只求经典,其次就是数学,数学下得各个门类和最新国外教材,应有尽有。这钟嗜书的习惯在他买房后,更加被深化,每一个进他家门的朋友都会被那一墙壁的书墙和到处可见的书堆所折服。
YQ的作息一般是这样的,白天勤勉敲键盘、编调程序,晚上在我们睡后他还睡不着,精力依然,继续奋战,但键盘声音又太大,就正好用看书、做笔记替代,白天与黑夜的一个轮回,是他理论与实践的完美交替。YQ的精力很旺盛,所需的睡眠时间较少,这点羡煞我等一睡就8,9个小时的凡人。不过也因为这一点,他总觉得熬夜会打扰我们的休息,不太方便,而且在bupt那个悲催的、和硕士生一般大小的博士四人宿舍里,他的书多到在狭小的屋子中,再找不到可容纳的空间了。终于,在读博第一个学期还没结束时,他就在bupt附近找了间租屋搬出去了,从此开始科研与自我提升的完美生涯,连同他一起带走的,是我们经常可以拿来翻阅的数不尽的图书资源,和那一只他养了很久、常喂5,6块钱一包死贵鱼片的千年小乌龟。
之后的读博期间,由于大家在不同的实验室工作,而理工宅男们也常常埋头做自己的工作,我俩的联系也不太多。只是当我们还在抓耳挠腮想下一个研究点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实验,如何寻找科学问题,如何发表篇论文时,会听到他的一路捷报,也只有垂涎羡慕的份。偶尔大家一起吃个饭,交流下心得,更多的是苦逼抱怨下灵感还不来,文章像便便一样被堵塞,我就会想着YQ,想聆听一下先行者的经验,也就很满足了。博士读的,就是一个孤独,老板没法帮你解决问题,同伴朋友也不能,大家方向其实相差还挺大,一切都是靠自己。很多人都说,YQ有天赋、技术牛、科研强,但我知道,他的牛逼,是建立在很多辛勤付出、全身心投入基础上应有的结果。而这一点,在我毕业后来与他“同居”的一年半时间里,感受得更为明显。
PhD后期临近毕业,我在赶大论文,工作量也不小,而bupt对博士生还像本科生一样管理,宿舍晚上要熄灯,晚上12点准时拉闸,不偏不倚,就是这条匪夷所思的管理规定,让我很是郁闷,因为那段时间,白天七里八里的事情,实验室的吵闹很难让人静心,晚上才是我灵感迸发、很有写作欲望的时期,但才弄几个小时,刚刚起步就得被迫摸黑上床就很不爽,而且心里也会一直想着未完的论文工作和毕业大事,常常辗转难以入眠。YQ得知这个事情后,打电话主动跟我说,CC,要不你来我这里住呗,一方面你晚上可以赶工论文,不用忍受“拉登(灯)“的折磨,另一方面,大家也可以讨论技术、科研,相互启发,有些促进。
我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怕麻烦人,后来确实工期也紧,自己思想也紧张,需调剂一下,在YQ多次的盛情邀请下,我从宿舍搬到了距离BUPT一步之遥的YQ家。我记得,当天晚上过去后,我们在一起就扯了好久,一直聊到夜里近2点,从科研、技术到人生想法、追求等等,无所不谈,突然发现,不仅是技术上的认识很有见地,YQ和我在某些深层次价值观方面都很相似,而我郁积了很久的情绪在那一刻,得到很好的舒缓。此外,我还得知他想在学术生涯上真正有所精进,发表更好的paper,因而主动向老板申请延期一年。他的世界和精神追求是常人也难理解的,不过跟他聊过之后,我很赞同。人生就是自己的,自己过活,不用太在乎别人如何看,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吃再多苦、走得再艰辛也值得。
后来,我终于毕业,准备开始在单位附近租房子,他看外面的租房行情日日渐长,早已不是之前那个价码,就说要不就先留在他这里住,因为大家聊得很投机,且曾在一起住几个月也住的非常融洽。于是,我又”恬不知耻“的在这里住了一段,这一住就是一年半载。
- YQ 酷爱读书,这一点我在读研读博时早已见识,不过后来有了更深的体会。他对我影响和改变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对书的态度。不得不说,之前的我也很爱读书,读杂书读专业书读闲书,但买书并不太多,一没地方放,二来学生时代还是有些囊中羞涩,买的书里还有不少盗版。YQ 很坚信,书是一种是一种相比于房产、股市、黄金等,更有价值、更无风险而且特别便宜的投资,唯有投资自己是最能保值升值的。一书一世界,薄薄一本书浓缩了人类知识的精华,在不经意间我们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开拓新的领域。之前对这一点我有些模糊认识,但他把这一点点得很透,让我对书也形成了新的认识。而且,后来我专门去书市将之前看到的好书,但是是盗版的,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写在人生边上》等,又新买了一本正版,也受其影响。
- YQ的牛,是他一步步熬出来的。我们大多数人只会看到一些牛人在风光时候的牛掰,却不能想象他们曾经遭受的痛苦磨砺,以及辛勤付出。其实,YQ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本科才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刚入门时,还是用两个手指头敲键盘,虽然对编程有好感,也挺喜欢敲键盘发出清脆响声的快感,但YQ依然感到编程的吃力,别人很快完成的实验作业,他需要花费挺久的时间,或者也不一定能取得成效,而且理论功课上,似乎也不占优势,成绩都在中等徘徊。他最爱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大二时候的电梯大作业程序,即使在他阅读无数技术书籍后,依然死活想不出怎么弄,而边上有哥们就能不经意在几个晚上搞定大程序。不过他丝毫不气馁,有股子蛮劲,和我们湖南人一样霸得蛮,就是与之死磕。就这么个电梯程序,他前前后后从头到尾编了四遍,用C,C++,Delphi, 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即使在这门课程结业后,当他有了新的技术知识和新想法后,就又推翻重新编,完全将其搞透。而正是这种舍得下功夫,不怕困难的精神支撑着他,在几次遇槛之后都死磕着提升自己,渐渐地他的技术能力就培养了起来。YQ也就从一个不懂得计算机的菜鸟变成了大家眼里的编程高手。
而他对数学的喜欢和钻研,也同样经历了这种勤奋付出后的涅槃。当年考研,他一向自觉学的不错的数学,考研成绩非常不理想,不理想到招收他的W老板直接当面问,怎么才这么点分数?他很苦闷,都以为读研悬了。在元大都公园的天桥上,YQ问一个同学,如果大家同时起跑,其它人很容易就达成了目标跑到终点,而自己需要花费数倍,乃至十倍的气力才能和他人做得差不多时该怎么办?他同学的回答今天他都记忆深刻。“不得不承认,有些领域和事情是需要天赋的,你也许再如何努力都很难赶上”。当我和他讨论这些的时候,我们都不禁哑然失笑。其实,事实证明,在长时间范围来看,天赋是可以被努力刻苦所替代的。拥有一时的天赋却不懂得时间投入,将最终落后于勤奋的人。 - YQ是个”艺术家“。不仅在技术上追求精深、在科研上努力钻研,YQ的艺术小品味都蛮有意思,颇有建树。比如他很喜欢写字,不论是毛笔还是钢笔。而且,买了很多字帖以及宣纸,平时搞技术累了,就一笔一划地认真练字,有时用毛笔泼墨,更多时候,YQ是在追求毛笔字架构的钢笔字。在这个练习过程中,他很虔诚和专心,用他的话来说,一切烦闷、喧嚣都安静、平复了下来,此时的他能够与心灵对话。此外,他还有很多小爱好,比如收集小工艺品,如小紫砂坛坛罐罐,比如各种钢笔,YQ将他们拿在手上,左右端详,透露出一种艺术家欣赏的气质,我总是很难体会,虽然我好似还有些艺术眼光,但和他相比,小巫见大巫了。当然,他的艺术感,更多还体现在对代码质量和结构的美的欣赏上,就像他很喜欢的《黑客与画家》的作者Paul Graham一样,YQ对代码有种近乎完美的”洁癖“,对烂七八糟、不忍卒看的代码都忍不住重写一遍,而对漂亮的代码,他都忍不住啧啧称赞。
- YQ是个”战略家“。YQ喜欢军事,尤其是德国将领,二战时的隆美尔,古德里安等等,好多我都还叫不上名字。他很喜欢将平时的学习战略化,将看待事情的眼光放长远,形成方法论和战略思想指导自身的工作。比如大鱼小鱼理论,比如迂回攻击战略,还有一条对我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不追求一时一事的胜利,而是稳扎稳打,缓慢推进,深挖仓广积粮,在不断蓄积能量的过程中,最后将”敌人“一举歼灭。最开始,我与YQ谈话时不太习惯这种风格,因为说着说着他就会进入一种战略思想,我还跟不太上来。
比如, 在我们刚参加工作的阶段,他问我要制定何种战略战术,可以在今后的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我一开始依然不太懂得这个问题的含义。我说,你已经积累了很强的能量,无论是理论、还是编码技术实践上,在我看来,周围的技术圈子里,鲜有人出你之右,完全可以放心步入社会。但YQ很谦虚,尤其在朋友之间总是很平等、很真诚的交流想法。他说,我们应该抓住某个点,在工作环境和大氛围熏陶下,继续深挖,用不短的时间,如花费1-2年去加强自己,利用现在我们尚未被社会消磨的锐气和精力,投入地去学习一个今后无暇顾及、而聪明人、蠢人都无法在短时间内突击搞定的技能,这样才可以真正掌握战略高地,做到迅速出击,出奇兵而乘其不备。这种观点对我的冲击力是巨大的,现如今,他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我能真切看出他在思想上的成熟和远见。
关于好兄弟 YQ,还有好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他特有的”三心二意“,经常多路齐下多线程工作,比如喝牛奶要用温水稀释,做到不浪费一丝一毫奶香和营养,再比如,在写过几个自己的复杂网络应用库之后,就一直试图编写一个matlab的库,写一个web server的原型等等。
总之,YQ是一个非常有趣、很有思想的哥们,也是我逐步清晰价值观过程中,对我很有影响的一位同辈朋友。在生活哲学上,我们其实差别还挺大,不过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价值判断上,我们很投缘,也很聊得来。能结识这样的好兄弟,收获如此多新思维和新观念,是我人生的一大幸运。
今天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全都是因为昨天看到那张雪景照片,并回想我们曾经一起奋斗、扯蛋、畅想人生的一年多时光,而生发的感慨,一起笔,我就停不下来。
君子之交淡如水,谨用这篇文章,作为给兄弟YQ的一个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