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来乍到
我不想再用什么词语去修饰时间过得飞快了,当我们每度过一段时光之后,回首去看它,或快乐、或煎熬、或怀念、或解脱,都会显得无足轻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和大部分青年人一样,平凡地活着,在幸运与失落之间,在感慨与抱怨之间,在成长与迷惘之间。除却记忆上的灰尘,理顺思绪中的脉络,我姑且沿着自己的心路再走一遭。
切换到刚上大一的那个初秋,在经历了两次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时,我的心中是何其不甘。我隐隐还记得,当时大学里就有那样的一种氛围,好多人都带着一种不服式的自嘲,大家可能是对当下的不满,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期待。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环境由陌生到熟悉,原本的那种不甘也在渐渐褪色,最后似乎都演化成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安慰。
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们都或多或少会得到一些“前辈”们的指导,在上大学的时候要当班干部、要混学生会、要加入各种社团、要获得各种荣誉、要拿奖学金、要入党、还要和辅导员老师们搞好关系……也许这真的是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许这就是不少人眼中一个“完美大学”的必备要素。这些东西肯定有其受追捧的道理和原因,但我相信大多数人包括当时的自己,并没有弄明白这些所谓的要素是出自一部分人之总结,还是普遍适用的真理,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要素是否真的适合于自己。显然当时我并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觉悟,而且在那样的处境里,我顺理成章地将上述的那些东西看成了自己的目标,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我也非常坚信那样的理论,当然也就是这些东西似乎就把我的视野给界定了,至少在当时的那一段时间里,我的脑子中只存在那样的一套模式化的思维。
我记得自己很明确地将那些东西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潜意识中就认为只有完成这些东西大学才算不枉此行。我知道自己终将行动,为了带着生活前进,也为了尝试去救赎那个不甘的自己,于是我开始了默默地争取。我坚信我准确的判断,在丧失了成为重要班干部的机会之后,为了更快、更直接地接近辅导员老师,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学生会办公室这个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