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讲讲自己的成长经历。
爸妈是朴实的农民,一年忙到头,家庭年收入并不多,尤其还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点钱养活了一家四口,还要供我和弟弟念书。从小到大,我就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不敢买玩具,不敢买零食,就连学校要买辅导资料,我都闭口不言。这一切令我自卑极了,尤其是念大学以后。同寝室的姑娘来自天南海北,用的是几百块的护肤品,而我时常听她们讨论从未听过的品牌。我甚至连上网的次数一只手指头都掰得清,更没有吃过麦当劳呢。“你能理解这种感受吗,挨过穷的人骨子里都是自卑的,不管以后过上了怎样的生活,都无法改变曾经贫穷的烙印。”我没有涂过口红,没有坐过飞机,第一次去西餐厅,还点了一份8分熟的牛排……我一直以为自己吃西餐的方式是可笑的,直到我开始看淡一些事情,明白一些道理。
我直到现在去西餐厅,还经常点8分熟的牛排啊!8分熟多好吃啊,既不夹生带血,又不因烹饪时间过长,而导致肉质偏老,简直是行家的吃法好吗!
西餐上有一种说法:牛排熟度只能点单数,3成、5成、7成熟都可以,但点了双数就显得外行。身边挺多人知道这种说法的,但真正点起餐来,还是按照自己喜欢的口感,爱几分就几分。没人会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不是原生家庭的拮据,我就不会觉得这是丢人的,哪怕这对于许多人而言,根本连事都算不上。西餐才传入中国多少年呢?就像一个外地人,去四川点了鸳鸯锅,不是很正常吗?无法坦然面对自己的知识盲点,误以为这是因为见识的匮乏,才导致的低级错误。
其实,你知道吗?我第一次坐地铁手足无措时,潜意识里会选择先观察再模仿,而面对一种不常见的水果,没有自卑感的人,会坦然请教别人该怎么吃。碰巧最近在看《都挺好》,都在讨论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其实原生家庭带给我们最深的影响,不在于它塑造了我们的缺点和不完美,而是它令我们误以为,这种不完美是罪孽深重的。苏明玉,终生都在跟原生家庭抗争。她恨自己强势的母亲,但在派出所忍不住破口大骂父亲苏大强时,那样子像极了她恨透了的母亲。
不可否认,我们的性格及缺陷,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原生家庭。但苏明玉骂苏大强这事,真的要追溯到原生家庭吗?试问,看过这剧的观众,有谁不想骂苏大强呢?一个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害的人,会习惯性地把过错往自己身上揽,一旦发现自己身上的性格缺陷,就要不可避免地追溯到童年受到的伤害。但这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啊!童年享受了再多宠爱的女人,也会有暴脾气的时候是不是呀!多得是人没坐过飞机,也多得是人买不起LV。前些日子不还有人统计数据说,有5亿多中国人没用过马桶吗?年收入十万的家庭只占30%不到吗?Hey,girls,咱们过得只是普通人的人生,并不需要为此自卑啊,更不必追溯到原生家庭中去。点了8分熟的牛排,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塑造,的确会有很深的影响。童年受过苛责和伤害的人,容易比常人更缺乏安全感。童年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人,对金钱的渴望和执念,会远比寻常人来得猛烈。我也是个自卑感很强的人。生怕别人知道,我买不起高档的护肤品,试衣服还要偷偷看吊牌价,出去吃顿饭都要在心里盘算,今天该买多少钱的单。我以为这是拮据的家庭,留给我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但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有什么奇怪的呢,有几个人试衣服,不偷偷看一眼吊牌价呢?为什么我会把这当作一种缺陷呢?
以前我逛街看到一眼还算满意的衣服,在决定试衣服前会下意识地瞅一眼吊牌价,如果超过我的心理价位,或许会找很多奇怪的理由,比如不喜欢这个颜色,或者不喜欢这个款式。可活到现在这个岁数,似乎看轻了许多事情,我会坦然地告诉导购员:“太贵了,我买不起。”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怀。我不必为此自卑,更不为此自责了。我买不起就是买不起,承认这件事,又有什么好羞愧的呢?
愿有一天,我们都能坦然地说出那句:“麻烦来一份8分熟的牛排,我喜欢吃偏熟一点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