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进去看《连载梨生全集》
点进去看《植语连载》
点进去看《读书笔记汇编》
《思考的技术》读书笔记(一)
如何洞悉本质?只看问题表象和洞察问题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日本嘉娜宝公司的领导本打算将公司以4000亿日元卖给花王公司,但最后因为工会的反对,错误地接受了政府援助。
作者通过分析嘉娜宝公司和花王公司各自资源的优缺点、业界的动向、其他竞品的动向、失败本质原因,得出了出售会更加合理的结论。
据此,作者痛斥政府官员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把纳税人的钱打了水漂。
另外,作者还对日本的银行业提出批评,认为当下的银行合并方式是个大错误。
最后,作者指出让日本自卫队去参加联合国在伊拉克的行动,更是本身带有逻辑矛盾的决策,任何经过逻辑思考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
以上这些案例,都被媒体以片面表象的方式报道了出来。
所以,更进一步,作者批评日本的媒体没有起到专业化的舆论监督职能,而这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媒体没有逻辑思考力。
因此,作者提出,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轻信媒体新闻报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人之所以会对逻辑思维感到棘手,和我们的心智模式有关。
逻辑思维的基础在于积累事实,但是大多数人是不忠于事实的,我们总有自己的私心。
当公司业绩不好的时候,产品部的人首先想到的是销售部不卖力,而销售部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产品研发不行。
人性都有根深蒂固的利己性,因而很少会有人保持客观的态度去调查和尊重事实。
要学会逻辑思维并洞察问题本质,第一步就是要忠于事实。在研究问题时,做到对事不对人,就不会在乎自己的立场。
当事实出现后,就要忠于这个事实,坦然接受事实,必须让自己站在没有偏见的立场上。
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对于所呈现的事实,一定要虚心接受。
如果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属于你的责任,那么说服别人采用你的方案就是你的义务。
我在团队工作中经常提出,在开会讨论的时候,每个人必须竭尽全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有义务说服团队的其他人。
在开会的时候,大家看法不一,必须都要积极提出,才可以有多元的思考方向。在这个时候,哪怕是打起来,也没有关系。
但是,一旦最终通过领导决断或者是民主投票确定了一个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会后严格地执行这个方向,哪怕是与自己之前提出的方向完全不同,这就是团队精神。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一些人,在开会讨论的时候觉得其他人说的不对,但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意见被否决以后也不去据理力争,暗自在心中不忿。
而等到实际去执行新方向的时候,这样的人往往又消极怠工。万一最后新方向失败了,他就事后诸葛亮一般跳出来说“我就说吧,当初如果能听我的……”好像没有听他的建议,是其他人的责任。
其实,责任在于他自己,因为他明明有正确的建议,却没有努力去说服其他人采纳。
有些人会说,领导太独裁了,如果你觉得领导或者团队本身有问题,那你就应该离开这个团队,而不是在其中混日子。
有些人又会说,我的点子是对的,但是我说服别人的能力不强。如果是这样,就应该看一看上一章的内容,学学如何用逻辑去说服别人。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嘉娜宝因为工会反对,而错失了卖给花王的机会,就是因为决策者没有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说服工会。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一旦证明决策是正确的,就必须秉持信念,设法说服他人,并完成任务。
在团队层面上,作者提出不要让公司或者你的团队成了同类人的集团,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同类人构成的群体时,就会失去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所有人都成了人云亦云的墙头草,新颖的想法和建议往往会被消极对待。所以,应该尽量可能地保持团队内部想法的多元化。
当自己的意见和对方不一样时,应该秉持信念,设法让对方认同自己的意见。当对方讲得有道理时,也能够要马上虚心接受,不要在意什么面子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有效性。
意见不同就必须据理力争,这看起来可能是矛盾的,因为许多时候我们会陷入双方争执不下的死循环中。
这其实是因为双方都没有真的据“理”力争。我们往往看两个人因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休,说了半天都是在谈各自的臆想,拿着各自的论点反复地交战直至身心倶疲,却从未有人拿出什么实质的论据,这种争论当然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争论时,我们要使用前文提到的那些方法,比如实地访谈法,先搜集好大量证据。没有证据的论点是没有说服力的。
1981年,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采用了“冲突对抗”的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对于某个意见,设法让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举手发言。
当彼此的意见仍无法统一时,就从公司内部找来第三者担任裁判员,意见相左的双方,在裁判员前各自根据事实陈述自己的意见,最后再由裁判员裁断谁是正确的。
采用这个制度后,通用电气公司解决问题的速度加快了。这个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使用,特别是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为每一次争论收集大量证据的时候。
在新经济的世界里,如果不具备洞悉问题本质的能力、凭一己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构思创意挑战新事业的能力、研究打败对手的企业战略的能力,就会被所属的企业驱离职场。
因此,现在每一个人都必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世界。
面对任何问题,在找出真正的答案之前,我们只有花时间,不断思考真正的动机是什么、有没有验证的方法,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思考与讨论:
当你与人争论时,你是否在据“理”力争,还是只是基于自己的臆想。据理力争之前,你花了多长的时间搜集资料?
在公司集体会议时,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服别人吗?有哪些因素会阻碍你表达自己的建议,想一想,下次试着去克服。
线性思维的局限是什么?如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面对生活中和职场上会遇到的开放性的问题?
所谓的线性思维,就是套用公式,就一定会得到正确答案的直线式思维方式。
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只要初始条件有些许不同,结果就变得无法预测。就好像树叶从枝头落下,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它会掉在地上的哪个位置一样。
而什么是科学的思考方法呢?简单来说就是保持怀疑,质疑一切。对于任何人所说的任何话,都不抱着"就是这样"的想法,轻易地相信和吸收。
比如,有人对你说:“天空是蓝色的”。你的反应是“是啊!原来天空是蓝色的啊!”抬头看一眼天,真的是蓝色的,于是就相信了,这是人文学的方法。
而当你的回答是“为什么”,企图探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理由,这就是科学的方法。
其实我们都知道,天空并不是蓝色的。在对流层以上,天空就是黑色的。
如果想知道为什么天空会是蓝色,就要进一步去学习三棱镜以及光的散射原理,就会知道这是因为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先经过散射再反射之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认为天空是蓝色的。
如果只是记住老师告诉我们的结论,而不去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维就会停滞不前。
据此,作者进一步抨击了日本教育的问题。
实际上,中国教育或者说亚洲的教育也都有类似的问题。马云最近在演讲中常常提到说中国的“教”很不错,但是“育”不行,就反映了这个情况。
首先,科学思维不分文科还是理科。逻辑的思考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需要解决许多问题。粗暴地把学生分成文科生或者理科生,只会让人在发展自己的思维时受到限制。
另外,我们对于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偏重记忆的训练,通过死板的考试制度,反复训练强化他们的线性思维能力,甚至剥夺他们去做其他拓展活动的时间,比如体育、音乐、娱乐。
这样的结果就是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造成了在学校越认真学习的学生,越容易与时代脱节的悲剧。
作者提出,我们的教育方式要改变,应该去考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他们的知识。
例如,在互联网公司面试技术类岗位的人员时,一般很少会去问应聘者一些技术问题测验他们的记忆力,而是偏向于考量他们对于技术的理解和平时自学的方法。
或者直接给他们一台电脑和一个软件的半成品,要求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指定的效果。他们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可以查看社区和论坛,如果能够找到类似的代码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复制过来稍作修改。
因为现阶段,重要的不是你记住了什么,而是你知不知道如何去找到答案并最终解决问题。
互联网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你记住的东西可能两年以后就没有用了。但是如果你学会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搜索引擎和信息检索技术如此先进的时代,你几乎永远可以完成你最重要的目标。
我们在平时自我学习的和自我投资的时候,都要记住,学会方法比背下公式要重要得多。
让构想大量涌现,在需要提出创见时,如何获得更开阔的思想视野,让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我们的脑海中奔腾?
由于现实中许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可能有很多答案的可能,在我们思考问题时,就需要先通过头脑风暴提出多种有可能的假设,再去用作者所介绍的逻辑性方法论进行验证。
构想是通过不断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找出问题解决方法而产生的。要持续不断地在头脑里组织东西,不断加强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保持疑问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每天做白日梦去进行一些胡思乱想其实也是有效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
本书中大前研一先生提出了一些他自己的训练思维的方式。比如,看着天空中的某一朵云,试着想象5分钟以后它的样子。
这种训练没有正确答案,但是通过训练,可以让头脑产生出新的思维逻辑。
作者提出的第二种训练法是试着接触不同的东西。其意义就是刺激脑中不同的部位,让已被模式化的大脑产生新的构想。
以前习惯把书堆在书桌的左边,今天换到右边试试。平时总是用中文写作,今天用英文试试。以前写作都是从左上往右下写,今天从右下往左上写试试……反正就是经常把看世界的角度颠来倒去。
人类是懒惰的动物,一旦用脑的方法模式化以后,就很难用别的方法再予以刺激。所以,为了训练逻辑思维以产生新构想,就必须常常刺激脑中不同的部位。
小时候老师常说“脑子不用要生锈”,其实很有道理。人生就是这样,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就连走路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拒绝发呆,边走边思考,让头脑转动起来。如此连续不断地思考,就能产生许多经验和构想。
相反,散步时什么都不想的人,在面对问题或者调整时,身体的发条就会紧绷。而如果恰巧平时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有思考的习惯,在解决问题时便会更加从容。
其实“思考”就是常常提出疑问,然后自己努力寻求解答。
在“当下如果没有找到答案就会死”的强迫观念下,将自己拥有的数据从脑袋中调出来加以分析,然后找出可以说服自己的解答。
这样,当脑部不同部位受到刺激时,接受事物的方式就会跟着改变,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加强。
至于每天想的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想,要去锻炼你的大脑。
在锻炼大脑的过程中,最好能够给自己一点压力和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可以来自于截止日期、重要性、高额报酬等。
比如作者指出,当他被邀请去做一次演讲,而演讲费用高达5万美元,他就必须拿出能让听众觉得对得起票价的内容了。而能否拿出对得起价格的内容,取决于平时思维的练习。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压力来逼自己去进行思考。经常保持紧张感,以同样的态度面对每件事情,让自己随时处于准备好了的状态,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好的构想。
另外,如果你有一个可以互相否定、打击对方的诤友,彼此可以有效对话,进行辩论,那就再好不过了。试图推翻对方的假设,可以让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就是辩论赛为什么可以训练出一群思维能力超强的辩手。
最近热播的的辩论类综艺节目《奇葩说》正是如此,在推翻对手的假设的过程中,其实也训练了自己的思维。
思考与实践:
我们看完新闻之后,可以提出几个疑问。然后思考一下自己可以运用什么方式,进行怎样的调查,进一步完善报道的内容。
我们可以去观看一场辩论赛,或者类似的综艺节目,边看边思考如何反驳每一个人的论点,学习他们是如何相互攻击对方的漏洞的,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摘自:《思考的技术》作者大前研一。卡片作者王嘉喆
码字第89天,2017.04.07于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