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说明一点,《欢乐颂》我只看了一集,剩下的内容全靠着各种微博微信补完了,所以如果对剧情解读有误还望大家及时指出。
《欢乐颂》到今天为止已经被各种大V公众号深扒乃至扒烂了。秋叶PPT公众号甚至出了一个5人系列的深扒文,写得蛮好的。众多扒文中谈论的最多的还是如何在北上广这种大城市生活以及如何在职场上生存。尽管这部电视剧扒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热点了,我却忽然整理出了思路想聊一聊。
刻板印象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很多人的各种观都在被媒体和广告塑造着。什么是时尚,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精英,什么是成功。说到精英和成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常春藤,华尔街,律所,金融,500强之类。连《欢乐颂》也不能免俗,你看关雎尔,你看安迪,不就是人们刻板印象里的努力和精英么。
可是我看我的一些同事家庭和睦,其乐融融,觉得好幸福好成功;觉得我姐们儿单位旁边那家驴肉火烧做得太好吃了,简直朝阳区一绝,也好成功。
我们始终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可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在媒体和广告的影响下,明明追求的都是同样的路径和结果。
时尚周刊总是告诉你下一季的流行,告诉你最时尚的人在穿什么,如何掩盖自己的缺点。然而可笑的是,时尚周刊采访的一些真正时尚大咖总是告诉你:做你自己,永远不要盲目跟着潮流走;你最大的缺点恰恰可能成为你最大的特色。
说一个在《洞见》里看到的关于某快餐产品的广告案例,大意是说通过广告制造孩子们与品牌间的亲密感,让孩子们从小就成为该品牌的粘性客户。我不知道其他人看到这个案例是什么感受,但是我看到以后觉得毛骨悚然:孩子那么小就被灌输了某快餐品牌是TA终身好友的观念。而后这个广告案例还被当成成功案例写进了书里。
所以,你现在的三观里,有多少是你自己真正的思想?有多少是媒体和广告塑造出来的刻板印象?
幸福比较
说到刻板印象以及三观的塑造,不可避免要说到幸福比较。既然媒体和广告已经帮大家塑造出一种“成功”的刻板印象,那么大家不可避免要拿自己去和这些“榜样”们比较。自己有没有穿得很职业?有没有显得很精干强势?有没有开始苦思冥想怎么创业?有没有住上别墅?
我超级佩服邱莹莹的心态,看到比自己好的不卑,看到比自己差的不亢。这是任何人都应该学习的一种好心态。人生很多时候已经很辛苦,何必再总和他人比较增加自己的痛苦乃至家人的痛苦。
想想看,下班后好不容易疲惫到家,刚躺床上想歇一会,APP或者公号立马来一个推送:毕业2年年薪百万,她是如何做到的?打开一看,人家早上4点起床12点睡觉,卓越的时间管理能力,3份工作,2年内年薪百万,住上了别墅开起了豪车,一次展会活动中遇见了某富二代帅气男友。再看看自己,貌似一成不变的生活,刚刚被老板骂,每天早上5个闹钟都叫不醒,今天早上又迟到了。这一刻简直各种绝望有没有,然后就开始焦虑了:自己赚的还买不起房,家里老人要养,矮穷矬男朋友迟迟不提结婚,然后就各种烦各种气。
你气自己明明比前2年更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赚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然后推送又来了:你的努力根本不是努力;你的时间管理能力太差了;你圈子里的人都不够优秀。更烦更气了好吗!
当然各位看官可以指责说这个人还不够努力怎么怎么着,但是明明世俗意义的成功有太多的因素在里面,有背景,有天赋(智商在内),有运气,有努力,有贵人,还有可能有身体因素。连名作家史铁生都说,别人坐着写作半天都没事儿,自己写一会就眼前发黑。
大仲马有句话说得好,其实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幸福和痛苦,都是比较出来的。为什么上个世纪人幸福感那么高?因为都穷啊!改革开放以后忽然有些人先富了,而且并没有带着我们一起富,比较一出来,就伐开心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让大家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时候,看清自己的欲望和能力是否匹配,不要因为一些“刻板印象”和“幸福比较”把自己焦虑死、累死。
生存恐惧
这部电视剧或多或少勾出了一些人内心深处的生存恐惧。这里讨论的生存恐惧不是北上广的生存恐惧,而是很多独生子女的一种生存恐惧。前两天名气写手咪蒙写了一篇文章:“独生子女不敢生病,不敢死,不敢远嫁,因为父母只有我”,深有同感。独生子女生病、死亡、离家远,都无形中增加了父母和自己的生存负担。怕父母担心,怕父母失望,怕父母绝望,怕来不及孝顺父母,怕来不及看父母最后一面……世事无常,老天从来不按逻辑行事。
我不知道多少人看了我最后这段话会忽然开始焦虑。如果你觉得焦虑了,我也就开心了——总不能就我一个人焦虑(冷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