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芳这个名字,头一次听说是在台湾民歌三十年的碟片上,她唱了一首《走在雨中》,演绎得极到位,令人印象深刻,后来还穿着白袍在舞台上载歌载舞。这是台湾歌手万芳。
另一个万芳就是曹禺之女。曹禺的《雷雨》在话剧史上创下的高峰,我个人感觉至今无人超越。
万芳也是位剧作家,且鼎鼎大名。电视剧《渴望》、《空镜子》的原作者。因为对话的是她本人,不可避免的要谈到父亲,她说她之前一直没敢尝试戏剧创作,是父亲的光环太盛了,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对于曹禺的《雷雨》,上学时第一次看到剧本惊为天才,也确是天才之作,是曹禺23岁写的。
关于曹禺建国以后再也没写出好的剧本,看文中采访万芳,其实他本人也很痛苦,担任行政职务本身琐事缠身,又经历了文革,文革后随着年龄老去,时间、精力都跟不上,后面他就每天参加些社会活动,一天能四五场的参加,就是在家呆着也写不出作品来,还不如出门去看看。
采访万芳:
万芳:天赋肯定是有的,但父亲的成功,更多在于对生活细节的关注。直到晚年,他都始终保持着对陌生事物的浓厚兴趣。那时候他身体不好,坐在轮椅上,我们推着他在公园里走,他会不停地说:你看你看,那个人的衣服颜色……看看,这个人的表情多有意思……他对生活、对普通人一直非常关注,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一个剧作家,一生执着于戏剧,曾创下戏剧史上的辉煌,晚年一部作品也没有写出来,还有比这更悲凉的事情吗?
万芳也说,实际上父亲从五六十年代以后就慢慢很自卑了,甚至对《雷雨》这样的剧作公演后还不大自信,连连问女儿“觉得怎么样,还能看得下去吗?”
万芳是曹禺四个女儿中的老三,只有她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写过《渴望》、《空镜子》等作品的万芳,一直热衷描写家庭关系。后来又写了《女人心事》《幸福派》等。
《渴望》当时是万人空巷,《空镜子》更是红了一批人,到目前为止我也感觉《空镜子》是难得的佳作,寓深刻于平实,加上陶红等人的本色出演,好看。
由此觉得搞专业的千万不要去搞行政,一旦放下专业,就再也拾不起来了。作家就好好的写你的书,做科研的就好好做你的研究,这方面我感觉莫言比较能看得清,一直老老实实地写书、思考。
还有山东作协的刘玉堂,沂蒙山人,早年出过几个集子反响不错,乡土气息浓郁,去年居然还有新作面世,出版《戏里戏外》,以一个戏迷的痴与恋,将山东地方戏曲的经典名作一网打尽,辅以旧事轶闻,伴着回忆中的喜乐哀伤,是锄头花针中的闲情偶寄,脸谱声音里的清明上河图。
刘玉堂的书,尤其上了点岁数的爱看,都称他是“赵树理的传人”,实际我觉得他的书比赵树理的好看多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口语化的描写,生动有趣,比“山药蛋派”更加耐看,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