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激励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 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物质需要是人的基础,需要衣食住行等条件的改善,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不仅要有物质的需要,还需要有名誉,地位,成就等方面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老师既要重视精神激励,又要结合物质奖励,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一支小小的铅笔,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成为鼓励学生前进的风帆。
二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行差别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积极性的主要有学习基础,学习目标,教师行为,个人发展等多种环境因素,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如果在学习上较为自觉的同学,他们一般比较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已经取得的学习成果,老师要及时的肯定鼓励,同时,他们也更看重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重点培养、提高要求,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习基础相对较低的学生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
三 坚持正负激励相结合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学生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进行奖励,负激励就是对学生违背组织目的的非期望进行惩罚,正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而且会影响其他的人,老师应该激励学生以正面激励为主,通过积极的正面的激励保持学生队伍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形成团结奋进良好氛围。
四 实行激励个体与群体相结合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处理好激励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有助于正确发挥个体与群体应有的作用,如果只重视对群体的激励可能形成平均主义,如果长期把重心放在少数身体身上,有可能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因此,在激烈的顺序上应该先激励个体,再激励全体。
五 了解激励的必要先决条件
1. 支持性的环境
教师必须把课堂组织和安排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这包括鼓励学生、耐心的帮助他们学习。
2. 适当的挑战困难水平
如果学生太容易就会感到厌烦,如果太难会产生挫折感,最能激发学生动机的是让他们做一定努力,并能达到较高的成功水平。
3. 富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某些学习活动对于激发学习动机是不合适的,例如反复练习已经完全掌握的技能等。
4. 适度的运用
激励动机的常识可能会被滥用,而任何特定的教学手段如果被过于频繁的使用,都会丧失它的有效性。
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切忌空洞的说教,应让学生在亲身感悟和体验中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