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行的“和稀泥”到王阳明“心学四句”

身心灵修行的“和稀泥现象”

这个时代,“修行”一词已不再是修佛向道之人的专属,一个砖头掉下来就可以砸到好几个对修行有兴趣的人。于是,但凡在身心灵领域稍有浸泡的人,动辄就可以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几句关于个人修行的玄妙理论:

“世间本没有对错好坏”

“没有善也没有恶,一切善恶分别都是二元对立”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不要执着”,“不要着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世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完美的”……

关于破除二元对立、放下执著、回到空性等等,这些充满哲学思辨的语言,都像开悟大师给人当头棒喝的点化般,听起来充满禅机,无懈可击。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人在表述这些观点时,内心并不是真的洞若观火,明了无碍的。恰恰相反,许多是似懂非懂、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认知,被混杂于这些脍炙人口的灵性语言之后,在一遍遍无意识的传播中,蒙蔽甚至误导人们的内心。


例如,有些人无论生活中遇到任何境遇都坚持“一切没有好坏对错”,以至于亲人被霸凌欺压时不能站出来,成为善恶不分、压抑自己真实感受的老好人,然而内心却并非真的很释怀;

有些人提倡“色即是空”,“不要着相”,“放下限制性信念”,因而任欲望膨胀,沉溺名利,甚至到处乱性;

有些人主张处处都“放下评判”,以至于在需要担当时,没有恰当的立场和行动;

有些人认为一切都不要执著,于是丢弃了自己的梦想和热情,对一切都放任自流,对孩子教育也不尽责任;

有些人认为“世间一切发生都是完美的”,“死亡,疾病,战争的发生也都是最好的安排”,以至于看到他人的苦难时,无法升起同情心;


……这些不能尽述的种种怪现状,可称之为个人修行的“和稀泥”现象。

 如此这般的修行,不过是自欺欺人,从一种无明掉进另一种无明罢了。


没有是非之心,不代表不分是非。

破除二元对立,不代表就没有了必要的慎思明辨;

提倡放下执著,不代表就不作为,或放弃了对生命的热情和担当;

不以善恶评判,不代表就麻木了内心的良知。


生命是活的。因此禅是活的,道是活的,法是活的,智慧是活的,修行也是活的。对一切智慧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的解读,恐怕早就已经离开了智慧本身。


反观中国的古圣先贤,哪个不是内心如日月般,清清明明,通达无碍,光芒万丈的?


《道德经》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让有些人疑惑老子是崇尚美丑不分、是非不辨的。而其实,老子这几句话,重点是教导告诉人们,不要从“小我”的好恶出发,按照一己之标准,或是随波逐流,去对世间事物妄加分别,定义其美丑善恶,产生偏爱,导致社会纷争冲突。

老子更不是在用玄虚的文字故作高深,而是在告诉我们,天地间的正道是涵盖了阴阳两极的,阴与阳是相生相长的。我们的心应尽量破除小我的遮障,与大道相合,不固着于一事一物或一种价值观,不可执其一端,失去了道的广大和包容性。


 从王阳明“心学四句”谈个人修行 

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中有著名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著名的心学四句。也是自古以来,对个人身心修行路径极为透彻、深刻、简洁的总结。

这心学四句,不同的学派有许多不同的解读版本。在此参照圣贤教言,结合对个人内心修行的理解,试解其大意如下: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 

现象界的善恶好坏,是人们给予的定义。例如刀可以切菜,可以杀人,也可以做手术救人,而刀本身是中性的。又如一个土匪可能在抢劫时做尽恶事,但面对父母弟兄却是一个善良忠孝之人。这个人到底是善是恶,是人们结合不同的场景给予的定义。

内心的善恶好坏,同样也是人们给予的定义。人们心内总在不断发生着不同的感受和情绪。而我们的头脑倾向于会定义某些感受是好的,例如愉悦、感动;某些情绪是不好的,例如愤怒、恐惧。

而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好情绪和坏情绪。我们的心如同宇宙太虚般,能生化万物,也能包容万物。我们心中一切感受的发生,都是气(能量)的不同形貌而已。

心只是包容着一切的发生,并不需要对这股气有任何捡择、分别、定义、取舍。正如同宇宙的虚空容纳着所有风雨雷电、阴晴圆缺、四季变换的发生,而宇宙太虚对这一切自然景象,去从不曾有善恶好坏的定义、分别、评判。

因此,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是无限广阔的空性所在。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为心之所发。当我们的心指向不同的人事物时,心“动”了,就会触发七情六欲,产生分别评判。

有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形象地阐述了关于“心动”的故事。当风吹动经幡时,两僧争论,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当外境尘缘起伏,你的意念为之所牵引,产生争论评判,而你却没有觉察到你内在的发生,此时你的心就被妄念遮障了,你的“意动”就成为了“心动”。而若内心自如地观察着外境起伏,亦观察着自己内在的起伏,别说风动也好,幡动也好,就算十八级台风,都影响不了心中自有一片宁静广阔的天地。


生而为人,心内一切意念、欲望、情绪、感受的发生,也都是那么自然。因为心是活的。有意念,有牵动,有七情六欲,一切都只是心“动”之时,生命活泼泼的自然呈现。

心动了不要紧,内心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要紧,要紧的是在那个当下,我们如何去观察这个心动,去带入觉知,允许当下那股心动之气顺应天理,在体内自然运行。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在“心动”出现的同时,内在还有一份“如如不动”,是不受外境干扰的。那就是被妄念心遮掩之下的真心真性,是与天地大道之气相合的。


又如《中庸》中所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喜怒哀乐的情绪尚未发动之时,心内一片寂然不动,澄明通透,无善无恶,谓之“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也)——此时,那个无善无恶的心的本体是自然显现的。

“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在情绪发生的当下,若每一个情绪的发生都能被了了分明的观照,都能酣畅淋漓地呈现气本来的面貌,而没有被认知、欲念、言行所杂染和误导,一切只是在心内自然活泼的发生,就叫做“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然而,“发而皆中节”的功夫却并不容易。正如朱熹感叹,“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发之后,不容安排。”“此是日用本领工夫。”——这就是日常的修行所在。如何修?请往下看第三句。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句话强调是觉知,心经中叫做“观自在”。

如果在意动之时,我们不陷入纷扰的头脑,内心能保留一份清明的觉知观察,如同镜子般映照出意念的每一次“动”,只是允许当下那股气任运自在,我们本心本性中那个原本具足的、与万物一体的智慧就会自然显现,如一轮明月,天地可鉴。佛家又叫菩提心。王阳明称之为良知。 

这良知是不虑而知的,是没有私欲遮障的。在念头升起的刹那,就自然地能够明辨是非,自然会懂得于纷扰的外在事物间,如何明辨是非,如何进退取舍,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黄庭禅的创办人张庆祥先生说,在每个情绪发生的当下,我们的心头始终有一股能量正在变化,例如愤怒时是一股向上冲的热热的能量,低落时是一份向下沉的闷闷的能量。喜欢时是一股暖暖柔柔的能量,恐惧时是一份紧紧冷冷的能量。

在每一个感受发生的当下,只是警觉、清明、自在地看着这些能量自然起落,心头虽有喜怒哀乐的感受,却不对这些感受作任何的好恶取舍。这个时候,你只是对自己内在胸膛的一股气静静观照着,“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对于生命原本那份自然的造化之气,不助长,也不抗拒,试着让自己的言行不被那股气带走,而是以一份“观自在”的觉知,允许一切气机在心内自然流动。

觉知是帮助我们消融小我、与神性的真我合一的那扇门。觉知是升华个人心灵的质地、“以天地心为己心”,与天地大道合一的那道光。“觉即是佛,迷即众生”,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修行法门都在强调觉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良知即觉知。


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是每个人天性中自带的,是与天地大道相合的,是不需要通过学习、思虑、教育才能产生的。只要外境动荡和内心意动之时,保持一份清明的觉知观照,智慧会自然显现,你就会知道该如何应对外在事物。

我们身心的修行,修得就是这个觉知的敏锐,细微,及时。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讲的是个人修行的行为指南。

《大学》中著名的八个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即探究的意思,朱熹将其中的“格物”解为探究事物之理。而王阳明认为,“格物”并非探究世间身外之物,而探究的恰恰是我们的内心。

“格”即“正”,格物即正物,正物即正心。如何正心?为善去恶。


在七情六欲的发动之时,保持一份清明觉知,“不动于气”,体内依然养着一股中和之气,此时即《中庸》中所讲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如此,生命合于中道,元神归位,从小我回到真我,生命之气生生不息的自然运行,承载万物,孕育万物。于是,自然而然地,与天地心为己心,以百姓心为己心,内心的良知光芒万丈。

这良知的照耀之下,看见自己蠢蠢欲动的私心私欲,也看见天地大道的浩然正气,于是回到生活中,在每一个挑战发生的当下,都能够不断内观自己,修正自己,不断剥离自身那些与天理大道相悖的私欲,不断发扬自身那些与天理大道相合的部分,此即“为善去恶”。

如此就是格物,就是“致良知”,就与大道相合了。——这就是修行。


修行,绝对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追求归隐山林,或是追求某种玄妙深奥的境界。

修行,是踏踏实实地行走在人世间,为所当为,止所不当为,明辨是非,不断在一切境遇中磨练,不断在内在心性上下功夫,不断修正自己的心念、情绪模式、所言所行,知行合一,与天地正道合一。


毫不含糊的圣贤修行之道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个词语为一切内圣外王之道。

从了解自己的内心开始,念念时时事事懂得去格内心之物,才能算得上诚意,诚意方能正心。心正了,才能修好一己之身,才能再去谈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懂了阳明心学四句,再细细体会这几个词,会发现中华古圣先贤的修行之道,一切都是那么分分明明,殷殷切切,有依有据,没有含糊,没有虚飘,没有似是而非。

最后引用索达吉堪布的一段话:“对于现在人的修行,我有几点肺腑之言:看破红尘与生活没有着落,请不要混淆;出离心和一味逃避,请不要混淆;大智慧和小聪明,请不要混淆;大成就者的行为与精神疯癫,请不要混淆。这些看似相似、实则不同,请务必要用佛教的教理加以辨别!”

——无论你是佛家或道家精进修行者,还是身心灵领域工作者,或是个人灵性探索爱好者,毫不含糊地、踏踏实实地修行自己内在的心性,都是必走的成长之路。 让我们共同践行这清明落地的个人修行之道!


作者:王玖翎,又名九九,九初心舍舍主,马丁纳学院特约撰写人,生命教练,心灵写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78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56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702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9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6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6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8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5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3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01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9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道是天地万物之主宰,是天地万物消长变化的运行的准则,是大中至正的;良知是人之主宰,是促使人认知和掌握天地万物消长变...
    明悟本心阅读 2,782评论 5 5
  • 导读: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点。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
    小播读书阅读 34,630评论 4 144
  • 笔者写下这个题目,可谓诚惶诚恐,深感要对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评判,力道仍非常浅薄。能写这篇文章,缘于读梁漱溟先生的书...
    云之汉阅读 4,881评论 0 15
  •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
    奕博作品阅读 1,326评论 0 0
  • 2016年的“十一”小长假,我第一次与西峡见面。感念她的温存,2017年的一月十号,我又一次跟随室友来到了西峡...
    孔家月儿阅读 318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