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的父母间,总会有这么一个怪圈,就是总觉得“乖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别人家的孩子总会比自己家的更胜一筹,特别是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能够安静地坐着吃饭、看书,能够很有耐心地搭积木……很多父母会忍不住对孩子发火,责怪自己的孩子不那么争气。
然而,很多父母可能忽略了一点,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水平是不一样的,那些在你看起来的巨大差距,也许只是短暂的,父母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问题感到沮丧、难过,更不要把内心的不顺意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打骂。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是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40年育儿经验总结,本书针对0-6岁孩子的父母,告诉父母如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告诉所有的父母,要想和孩子快乐相处,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改变父母的陈旧观念,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通过改变自己,让孩子更出色地表现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总是对孩子打骂,会让孩子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表现产生质疑。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遇到孩子不随自己要求的行为、表现时,父母的做法真的只有打骂吗?
要想改变忍不住对孩子发火的怪圈,首先你需要了解到自己之所以有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的关键,那就是焦虑的心理。总体来说,大多数父母的焦虑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过高的期盼。
我之前看过一本《米米坐马桶》的绘本故事,绘本讲述的是:一个叫米米的孩子,她的妈妈一直让她在马桶上尿尿,可是米米一坐上马桶就尿不出来,当米米的妈妈不再强求米米坐马桶的时候,突然有一天,米米可以很自然地在马桶上尿尿,并觉得一身轻松。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的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指出:孩子发育和学习的速度并不相同,你不能对孩子有过高的期盼,而应该明白自己对孩子发育的期望,切记不能操之过急。我有一个朋友,她着急着跟孩子讲解如何识别时钟,可是孩子一直学不会,每次让孩子学时钟,她都会很恼火,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可是当她有一段时间,不再去逼迫孩子学习,突然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孩子会主动询问现在是几点了,时钟上表示的是几点钟。有的时候,孩子怎么都没法学会,是因为时间还没有到,如果你一味地只知道责骂孩子,孩子原本的发育节奏就会被你打乱,甚至还会把你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停下来,慢下来”,孩子的成长并不只是在不停地达到父母的高期望,而更应该是享受成长的过程。
2.对孩子的不了解。
这里所说的对孩子的不了解,包括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等等。很多父母时常会抱怨,明明教过孩子很多次了,为什么孩子还总是记不住。
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提出了“重新学习行为习惯”这个概念,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许当孩子再犯同样的问题就不那么容易急躁了。或许你可能不太相信,但事实上,“孩子有时候会忘记以前成功完成的动作”。也就是说,你之前让孩子做得一些事情,或者学的一些技能,可能在某一个时候,孩子完全不记得,就好像有些人会发现孩子3岁之前可能能背很多首唐诗,然而,到了6岁以后,他不记得自己背过唐诗。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你不要暴跳如雷,而应该帮助孩子反复记忆,重新回忆起自己学习过的行为,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忘记了,而去惩罚孩子。
此外,一个孩子从学习一个新技能到完全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里讲到:“孩子总是先学会把东西倒出来,再学会把东西装回去。”因此,学习不是成人意义上的学习,在成人眼里的“玩”、“捣乱”也是孩子认识世界,学习本事的途径。
焦虑,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是当你慢慢放下那些不符合自己孩子实际的期盼,或许你会发现,你没有那么焦虑,更不会有那么多的火气。
当然,如果你想更好地告别焦虑,走出发火的怪圈,积极地面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你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1.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
有不少孩子都喜欢乱扔东西,父母会担心孩子的这一行为会弄伤了别人,或者砸坏东西。如果孩子还小,3-5岁左右,扔东西是一件寻常不过的事情,并不代表孩子不懂事,也不代表孩子调皮,只是孩子玩了或者是探索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时,你可以尝试着改变扔东西的材质,比如孩子在家里扔坚硬的东西,会造成家中地板的损耗,还会给楼下邻居带来噪音,那你可以建议孩子扔一些软绵绵的东西。当然,有些孩子觉得扔硬物有意思,那你可以建议孩子在室外去扔东西,既满足了扔东西的兴趣,也不至于影响到别人。
很多时候,父母的火气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孩子愿意改变游戏的方式,更避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2.巧妙地鼓励孩子的行为。
孩子是需要被鼓励的,孩子也希望父母认可自己的行为,认同自己,因此,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或者是你想要看到孩子更好地表现,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鼓励孩子。
很多父母对孩子鼓励、表扬的态度很纠结,怕过多的表扬会让孩子自我膨胀。然而,更多的育儿专家指出,要多多标养孩子,但要注意表扬的方式,很多人习惯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却忽略了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进步的行为,因此,表扬具体化,才会让孩子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知道父母看中的是孩子行为的本身。
比如说,孩子做题目完成度可以,但是就容易分心,那这个时候,你可转换一下态度,不是一味地批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如果孩子注意力集中了5分钟,可以表扬他现在已经可以集中注意力5分钟了,循序渐进,孩子在鼓励下,也会越来越认定注意力集中是一件值得自己努力的事情。
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谁都不是天生就会成为好的爸爸、好的妈妈,因此,哪怕你曾经容易冲动,容易冒火,容易对孩子打骂,但希望你今后,能从自身出发,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多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走出焦虑的怪圈,你或许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成为了自己和别人眼中的“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