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难以想象,二百多页的《茶花女》,我竟然在一天之内看完了。实不相瞒,这是我看的第二遍,第一遍看这个故事是在中学的时候。故事大概的内容我还是有一些印象的,不过一个好的故事总是会有很多伏笔和转折,也幸亏记得不是那么清楚,所以阅读整个故事的时候还是会有被牵动的感觉。
(一)无处不有的悲伤
在阅读《茶花女》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整个故事、每句话、每个字都渗透着悲伤的气氛。美丽光鲜的玛格丽特一出场便赢得众人的关注,可她没有丝毫快乐可言。即使包厢是发出的一连串肆无忌惮的笑声,也不过是逢场作戏下无奈的选择。围绕女主人公的悲情意味从一开始的拍卖场一直延续到了结尾。当中误解不断,流言不断,压力不断,可谓是一环扣过一环。大家可以发现,玛格丽特最快乐的日子,也就是在乡下那几个月,但快乐中也是严丝合缝地透着伤感。如何把悲伤的情绪做到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相信这是这部作品值得去品味和思考的其中一点。
(二)只能有一半
故事中涉及的人物也是不少的,这里边同样值得推敲。我觉得小仲马在生动刻画人物的同时还做到了另外三点。第一是反映人性,第二是反映人情,第三是反映现实。举例来说,先是第一点。对于人性的体现,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迪瓦尔老先生对待玛格丽特前后的变化,这无疑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一种善意的传递。人性的自私从玛格丽特的朋友无休止的索取以及最后把债务推给了死去的玛格丽特这件事上得到了体现。这是两个简单的例子,当然其他的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品味。再说人情,阿尔芒的爱情无疑存在着波折和反复,不过令我拍案叫绝的并不是这里,而且他要报复玛格丽特,从而找到另一个妓女做情妇的时候那个场景。那个女人一开始并不愿意,似乎念着雨玛格丽特的友谊,可这友谊在几轮金钱攻势下,马上化为泡影,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迅速变质。如果一开始就写她接受,那讽刺意味便会少很多,而且并不现实。因为一个人不论真情有几分,可能少的可怜,但并不代表她没有。而作者在这里,把那少的可怜的感情得以细致的体现。最后再说现实的反映。大家发现玛格丽特虽然可以伸手就要到大笔生活费,但她本质上还是无依无靠的。说到依靠,大家可能本能地想到把玛格丽特当做女儿,并且有求必应的老公爵。可如此疼爱她的、有高收入、高地位的“老父亲”,从不在世人面前为她辩解一字一句,最后也只能看着这个像极了女儿的可怜女人悲惨死去。他对她是有亲情在的,不然不会如此伤心欲绝。可现实如此,妓女在大家心中不可原谅,一辈子就是黑历史,就算是他,也无能为力。还有那位傻追玛格丽特的伯爵,其实从他后来对玛格丽特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有恻隐之心的,也不失为一个善良的人。可这样的人,也会在现实背景下拥有不止一个的情妇。现实的可怕不只是丑恶,还有那将丑恶变成常态化的无形力量。
(三)两滴眼泪
在全文当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滴眼泪,一滴是阿尔芒留在玛格丽特冰冷手上的眼泪,另一滴,是老父亲留在玛格丽特额头上的眼泪。阿尔芒的眼泪开启了爱情之门,融化了茶花女的心,当她无奈地说出世人不懂眼泪可以交流的这句话时,我无比动容。玛格丽特的妓女身份对任何人来说,第一反应都是不可原谅的。阿尔芒的父亲带着误解到来,带着感激离去,如果真有上帝存在,我相信父亲的泪水就是那开启天堂大门的钥匙。它代表了另一种无声的肯定和理解。这也是《茶花女》的特别之处。全书最暖心的,竟然是两滴泪水。
(四)死与活
玛格丽特死了,带着所有人的谅解走了。书中一开始就让她死去了,把一个伤心欲绝的阿尔芒领到了读者面前。从他的痛苦当中,我们想象着那个美丽的女人和他们美好的艰难的爱情。这所有的希冀,随着迁墓开棺呈现的腐蚀了一半的尸体的场景而暂时破灭了。恶臭之下,残骸之下,谁会想到死者生前的美丽呢?或许,在读到开棺后的大家的反映时,你不会留下任何的美好,可若是你坚持读完,你会发现当时的那份恶心感早已不复存在。玛格丽特从一具尸体变成一个美丽的生命,最后如茶花一般凋零,由死到生再回到死。可在读者心中,却是逐渐完整,脱离现实而重生。她诉说了所有的委屈,擦拭了蒙尘的心,把自己的深情和挣扎娓娓道来。她终于不再被误解了,她从痛苦中解脱了,可不会再有另一个玛格丽特带着山茶花从现实中醒过来。
合上书本,我依然还记得她喜欢的山茶花,白天是白色的,晚上是红色的,我知道,在书中,它们会永远陪伴在她的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