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些事情要
处理,一直计划着回一趟老家,好不容易请到假,匆匆赶回家,事情一办妥,又赶着返回深圳上班。
临行前一个晚上,母亲帮我收拾行李。我进房间的时候,行李箱已经收拾妥当立在墙角,我顺手一提,好重!我明明没多少行李呀,怎么会这么重?我打开行李箱一看,里面一半都是各种吃的,有妈妈自己做的炸花生米、葱油饼,有我爱吃的那家卤猪蹄、泡鸡爪,还有好多各式各样的小食。
我又气又好笑,拿出来一些,走到客厅说“妈,你怎么又给我装那么多吃的呀,春节带的都还没吃完呢。”母亲见我把她准备的行李拿出来了,有些着急,一手夺过去转身朝我房间里走,念叨着“就这点儿东西哪里多了,你现在嫌多,到吃的时候就要嫌少哩”。说着,又重新打开我的行李箱装进去。
看着母亲认真的样子,我有些无奈的说“妈,不用了,这些东西我在外面也能买到的。”母亲头也不抬,一边仔细清点着,生怕少了一两样,一边说“外面买的那能一样吗,再说了你出门在外不比在家里,自己带着想吃就能吃上,不好吗。”我本来还想再说些什么,也只得作罢。
走的时候,爸爸骑摩托车送我去车站。开始还在巷子里的时候,车速比较慢,妈妈一路走着跟在后面,一边挥手,一边反复叮嘱着“路上小心”“注意安全”之类的话。快到巷子口的时候,爸爸开始加速,妈妈也跑了起来,最后,摩托车转出巷子,上了大路,车的速度更快了,妈妈跑了一段,自知跟不上便停了下来,只是站在原地挥手,目送我走远。
看着妈妈停在路口的样子,我眼睛有点发酸。突然想起小时候我和姐姐在村口送他们外出打工时也是这样的场景:他们坐上汽车越走越远,我和姐姐站在原地,满心不舍与留恋,却只能不停的挥手,祝愿他们一路平安。
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站在离别的两端,只是如今我们越走越远,他们成了留在原地挥手的人。
我也终于明白,其实走的人和留在原地的人一样无奈。
类似的场景,每年春节在外婆家总要上演好几次。外婆有三个儿女:妈妈、舅舅、小姨,每年春节过后正月初五、初六便都陆续离家了,对外婆来说也就意味着“过年”这件事彻底结束了。她会把头年腊月里做好的香肠和腊肉尽数拿出来,分装进三个儿女装进行李箱里,而妈妈他们也是从来不客气,每次都是照单全收。我小时候不理解,妈妈们明明很心疼外婆这么操劳的准备这些东西,却为什么从来不拒绝。
现在,当我带着妈妈准备好的“行李”踏上离家的旅程时,我终于明白,比起辛苦,母亲们更在意的是儿女们在外是否过得好。外婆老了,妈妈也老了,他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前,多少有些措手不及。他们的人生经验在子女身上不再适用。他们看到我们的辛苦,明白我们的难处,体谅我们的无奈,但是也只能是“看到”。他们的羽翼枯萎了,对于我们人生中的风雨,他们无能为力。所以只能用食物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最丰盛也最心酸的母爱。
其实每年春节过后,“妈妈的后备箱”总能在朋友圈里掀起一阵热潮,网友们纷纷晒出从老家带的各式各样的“妈妈的味道”,既自嘲又骄傲。虽然看起来五花八门,但也不过都是一日三餐,只是每个母亲都会加上自己独特的注脚,就成了每个游子独一无二的“行李”。
从外婆到妈妈,再到中国千千万万的母亲,这种妈妈式的行李一直在传承着。
我想,也正因为如此,那些背井离乡的人才有勇气踏上一段又一段未知的旅途,因为他们知道:不管走出去多远,总有人在原地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