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性?
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
最近邯郸初中生杀人事件引起了全国的热议,全国的校园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在等宣判结果。
孩子该怎样教育?怎样培养?这好像是个亘古不变的问题,而且近年来,网上一直在流传一句话:从30岁开始,我又把自己重新养了一次。
因此,人性不该是只关注于儿童,成人也该重视起来。不管你有没有孩子,都应该读一读《不要挑战人性2》。
本书一共有十二章,作者用十二个经典案例,阐释了人性的培养原则。
前三章主要围绕“记忆”展开。在“海兔实验”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案例:有一个人去地震灾区当志愿者,心理受到了创伤,仅仅因为打不开门就产生了无助感。而这个案例,让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大学老师,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她作为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结束后心理治疗了一年,最终无法再回到记者岗位,被迫转行。
记忆是可以提高的,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了记忆的变化,如果可以,我们要努力记住美好的事情。
第四章到第六章,作者阐述了“被动学习—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斯金纳的鸽子”的实验中,作者提到了一个结论:动物们的迷信行为导致它们认为行为和食物有某种关系。反观我们人类,不也是如此吗?就我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一件事在我的特殊行为下有了好的反馈,再做其他事情时,我就会刻意反复这样的行为。可是这不过是人性而已,事情的成功与否,实际上与我们的特殊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第七、八章,作者分析了认知机制。在“黑猩猩传球实验”中,作者提出一个说法:“‘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为念,正是一颗处在当今的心。”练习正念,活在当下,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为了必修课。我有一个朋友,每天都在跟我说,她想干这个,她想干那个,可是只局限在想象阶段。二十多岁的年纪,就把自己搞成了抑郁症。仔细想想,假如她刻意活在当下,不去幻想无谓的未来,也许会豁然开朗。
在第九章中,作者探讨了创造力的本质和产生机制。在这个人工智能愈加强盛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好像都被ai控制了,遇到问题先去找ai,效率提升了,但是个人思考意识降低了。对于我们来说,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已经显得格外重要。
在第十章中,作者主要讲述了“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古往今来,无论是中西,好像都喜欢创造类似的故事,其实我更想问,人类什么时候可以突破这种人只局限,产生更多的创造力。
在第十一、十二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母婴关系,这是最近我格外关注的问题。在电视剧《人世间》中,冯化成提出了和作者相同的观点,即三岁之前的儿童离开母亲,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可是现实是,年轻的父母在一线城市漂泊打工,孩子只能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大,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太多,尤其是中国西南部,留守儿童是一大问题。
在这本书里,提到了十二个实验,可是假如跳出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再思考现实,可能会更加无助。人类是渺小的,培养人性何其容易?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该为自己负责,为下一代负责,今己所能,让自己和下一代成为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