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英语打卡的时候,突然想到一句话:“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学习不同的语言,倒不如说是在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汉语的结构错综复杂,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引起歧义,重音不同,停顿不同,语气不同,一句简单的话就能解释出好几种意思。有段时间网上有人把“我喜欢上一个人”解释出很多不同的意思,会心一笑的同时,不免担忧,也许自己说出的话不同的人听到,真的会有不同的理解。误解,也许就此产生。英语的结构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即使再长,也不容易引起歧义。句子的每个成分都是独立存在的,不同的是长句子里面的成分用了很多嵌套,但主句很容易就能拎得出来,只是修饰多了些而已。
最近学习流利阅读,素材大多来自英美主流媒体的新闻,长难句随处可见,但自己看的话,除了词汇量不够这个硬伤意外,不大影响理解。但是,听力就不行了,加上生词,从句嵌套,听起来就不知所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语思维对我的影响仅限于慢慢看的速度,更快的听就跟不上了。所以,英语思维于我,还是隔了不近的距离。还好,我正在追赶。
并没有接触过法语,只是听说法语的表达更不容易引起歧义,所以更多地作为官方语言。有时间一定要学一些。偶尔看法国电影,听着说话的语气很柔和,莺声燕语似的。
我还接触过一段时间日语,能知道大概语法,听力几乎为零,通过查字典,应该可以读懂。我接触到的日语句式都比较简短,也许也有长难句,只是我还没有来得及接触。日语的句子成分构成跟英语有些像,重点在前面,补充在后面。偶尔看日本的影视作品,里面的人说话都是短促有力,而且有很多的停顿。也许是因为日语都是由假名组成,但是每个词语含有多少不一的假名,而词语和词语之间没有空隙,只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还挺好,里面有很多汉字,或者说像汉字的字。有许多字,意思也跟汉语相差不大。
更大的方面,应该还有不同学科间的思维方式不同。所有的语言带来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一大类,此外,还有数学思维、物理思维等学科思维,当然交际思维或者说其他我都不知道名字的思维方式。不断增加自己思维模式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像极了查理忙个说的人生的“25个开关”。
希望自己逐渐能对思维方式以点连面,一面带体,由体到多维。